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大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 |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 C.暴师霸上暴师:使军队暴露。 | D.问其遗老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暴师霸上,以待大王焉用亡郑以陪邻 | C.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D.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中学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那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几乎危险了。(注意“微”“让”“殆”的翻译) (2)难道陛下忘记了赵高的事情吗? (注意固定结构“独……乎”的翻译) |
解析
小题1:A(B屏蔽:像屏风挡着。C暴师:驻扎军队 D遗老:经历世变的老人) 小题2:D(A均为介词,通过。B均为连词,来。C均为不定指代词,没有人。D前一个是介词,当;后一个是副词,将要) 小题3:D(“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小题4:无 译文: 舞阳侯樊哙,沛县人。以屠狗为职业,为了避祸,曾经和高祖一起隐藏在芒山和砀山一带。最初樊哙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了沛公,以樊哙为舍人。樊哙跟随沛公进攻胡陵、方与,回军驻守丰邑,在丰邑一带击败泗水郡郡监的军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戏水一带,打算进攻沛公。沛公带领百余人乘车骑马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不让项羽入关的意图。项羽用酒肉款待沛公的随从将士。喝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企图谋杀沛公,让项庄在席前舞剑,趁机行刺,项伯就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沛公。这时帐中只有张良一个人陪同沛公。樊哙在营门外听说事情紧急,就带剑持盾来到军门。守门的卫士阻挡,樊哙径直闯了进去,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是谁。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就赐给他一杯酒和一条猪腿。樊哙喝完了酒,就拔剑切肉,把一条猪腿都吃光了。项羽说:“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了什么!如今沛公首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不住进宫室而驻军霸上,以待大王的到来,大王一到,就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与沛公有了隔阂。我恐怕人们怀疑大王,天下从此分裂瓦解。”项羽默默不语。沛公起身上厕所,召樊哙一同出去。那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几乎危险了。黥布反叛时,高祖身患重病,躺在宫中不愿见人,命令门卫不准群臣入内。绛侯、灌婴等群臣都不敢进去。十多天后,樊哙推开门径直走了进去,大臣们也跟着进去。只见皇帝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等人进前痛哭流涕地说:“当初陛下率领我们在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多么健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怎么竟然这样疲惫!陛下病势沉重,大臣们都很担心。陛下不召见群臣商议事情,却只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与外界隔绝,难道陛下忘记了赵高的事情吗?”于是高帝笑着从床上起来了。……大史公说:“我到丰、沛两县访问经历世变的老人,观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的故居,了解他们平素的为人,真是闻所未闻啊。当他们执刀杀狗、贩卖丝绸的时候,哪里会想到通过依附别人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惠施于子孙呢?”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行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节选自《吕氏春秋》) 1.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 今 无 道 不 义 存 存 者 赏 之 也 而 有道 行 义 穷 穷 者 罚 之 也 赏 不 善 而 罚善 欲 民 之 治 不 亦 难 乎?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家著作。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钴铒母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铒母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①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氵营氵营②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①嵚(qīn)然:形容山高的样子。 ②氵营氵营(yíng) :形容水流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石之突怒偃蹇。 偃:仰面倒下。 B.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殆:几乎,差不多。 C.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嘉:美好的。 D.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陋:粗俗,不文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烈火而焚之。 B.由其中以望。 C.鸟兽之遨游。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写景夹以记事,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山石的奇异形状和小丘的美丽景致,而且也兴意盎然的叙述了自己发现、购买小丘并欣赏独特风光的经历。 B.最后一段在前两段融情入景的描写的基础上,以“噫”领起,转入议论,含蓄隽永的语言中透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并希望被人援引的心曲。 C.文章托物言志,自伤自吊,借小丘的际遇流露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和对遭受打击的不平,也似乎透露出希望被重新起用的心意。 D.文章运用形象的比喻,以动写静,使丘上群石神态活现,情状可掬;又运用生动的拟人排比句,描写开辟经营后的小丘,景色宜人,赏心悦目。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译文: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 (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已,复使扩廓①。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②还占城③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④壁,急呼其妻抱杌⑤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②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③占城:古南国名。④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⑤杌(wù):矮凳。 (1)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 (2)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 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注]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 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方明深达治体,郡县监司,不得妄出,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宋书》) [注]五官:官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没:攻陷 B.以为就死无恨 恨:怨恨 C.乡村责让之 让:责怪,谴责 D.风俗峻刻,强弱相陵 陵:欺侮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桓玄闻而赏之 B。 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去今之墓而葬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 D。 其一人醉不能归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方明胆识过人的一项是 ①方明劝邈避之 ②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 ③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 ④方明不纳,一时遣之 ⑤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 ⑥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恩作乱时,悬赏捉拿谢方明,谢方明携家人逃亡,途中颠沛流离,备受苦难,但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毫不动摇。 B.权臣卞范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派尚书吏部郎王腾前来说合,谢方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严辞拒绝,此举深得桓玄赏识。 C.谢方明曾经让轻重狱囚都回家过年,弘季盛、徐寿之、五官等人都竭力反对,但谢方明胸有成竹,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说。 D.方明为政颇为谨慎,沿袭前人的做法,不轻易改变。但遇到必须更改的,也敢于断然否定,彻底推翻,使之不留痕迹。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