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攻占
C.击魏洲上军尽殪                             殪:杀死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追击
6.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答案
5. A
6. D
7. C  
解析
5.“卒”,通“猝”,突然。
6.③说的是景宗的志向;④是韦睿的部下作为;⑤是说景宗为人自负好胜。
7.“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不符合原文。原文是魏将杨大眼抵挡不住,于是在西岸烧营后撤。
参考译文: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县人。父亲曹欣之,在宋做官,位至徐州刺史。曹景宗年少时就擅长骑马射箭,喜欢打猎,经常和几十个少年一起在沼泽中追逐獐鹿等野兽。每当大家骑马追赶鹿,鹿和马搅和在一处时。景宗就在人群中射鹿。大家都担心射中马蹄,结果鹿应箭倒毙。景宗以此为乐。景宗尚未成人的时候.父亲欣之在新野派他出州远行,他仅骑一匹马带着几个人,在路上突然遇上数百个南蛮盗匪,团团围住了他们。景宗身带一百多支箭,每支射杀一个南蛮,蛮匪于是只好逃散,景宗于是以胆大闻名。他酷爱读史书,每当读到《穰苴传》和《乐毅传》,总是放下书卷叹息说:“大丈夫就应当这样!”
建武四年,他随太尉陈显达往北围攻马圈城,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攻克马圈之后,显达论功行赏,把景宗排到了后面,景宗退居一旁毫无怨言,北魏孝文帝率大军浩浩荡荡开来,显达夜里出逃,景宗领着众人进入山间小道,显达父子因此保全了性命。
建武五年,北魏中山王拓跋英进攻钟离,把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在城中。武帝诏令景宗统领各路人马增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也参加增援,受景宗调度。这之前,诏令景宗等人预先装置好高高的战舰,使得和魏军桥梁相齐。这是从火攻的需要考虑的。命令景宗和韦睿各攻一座桥,韦睿攻南边的,景宗攻北边的。建武六年三月。由于春水发生,淮河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遣部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人乘舰登岸,攻击洲上城垒外的魏军,将他们全部消灭。景宗命令各路大军再擂鼓呐喊,蜂拥攀登魏军各座城垒,喊杀声震天动地,魏将杨大眼在西岸纵火烧营,拓跋英从东岸弃城逃跑。各营垒纷纷土崩瓦解,魏军都抛弃武器和铠甲,争相过河而掉进水里淹死,淮水都因尸首阻塞而停止流动。景宗命令主将马广追击杨大眼,追了四十多里一直到渡水上。沿途魏军尸首相枕。昌义之也从城里出来追击拓跋英直到洛口。拓跋英只身单骑逃进粱城。沿淮河一百多里,魏军尸骨遍地。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景宗于是将搜到的一万多人,上千匹马.送上报捷献功。
景宗为人自负好胜,每当写文书,碰到不知道的字,不去问人,而是臆造,即使公卿大夫也不推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景宗只对他特别敬重。同赴皇帝宴会,也向他躬身表示谦逊。武帝因此而赞扬景宗。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16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①。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②,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主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苏轼《论范增》)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从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始劝项氏立怀王,及羽夺王之地,迁王于郴,已而弑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谊,争之以死。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关中,则当如约,增乃劝羽杀之,又徙之蜀汉。羽之伐赵,杀上将宋义,增为末将,坐而视之。坑秦降卒,杀案降王,烧秦宫室,增皆亲见之,未尝闻一言也。至于荥阳之役,身遭反间,然后发怒而去。呜呼,疏矣哉!东坡公论此事伟甚;犹未尽也。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赐骸骨归卒伍        愿:希望
B. 人臣之分也        分:职责
C.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矫:假托
D. 独恨其不早耳             恨:痛恨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曷为以此去哉?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 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D.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之举,只是时机过晚,应在项羽杀上将宋义之时就离他而去。
B. 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于前,陈平施计在后,反间计之所以成功,不在陈平之智,而在项羽之疑。
C. 在义帝被杀这个问题上,苏轼与洪迈的见解不同,苏轼认为责任不在他,洪迈则认为范增难辞其咎。
D. 洪迈认为范增不是人杰,而是一个重利轻义的浅薄之人,他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轼在《范增论》中的观点。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②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二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俟其返,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布帛米粟有差。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战功累授右卫率累:多次
B.二垒厄其归路厄:切断
C.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稍:稍微
D.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多:赞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德宗欲以自良代燧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乃授右龙武大将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李自良“战略眼光”的一组是
①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
②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
③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
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
⑤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定安禄山叛乱时,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征战,因为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右卫率。
B.薛兼训死后,李自良做了鲍防的牙将。焦伯瑜因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与回鹘作战失败。
C.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深受元帅马燧的信任。在多年的征战中,他辅助马燧成就了许多功名。
D.德宗非常欣赏李自良,想用他代替马燧的职务,李自良以长时间做马燧下属的理由诚恳地拒绝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孔 子 困 陈 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①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②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  涣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①,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②。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③。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桉于路④。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注】
①功曹:汉代辅佐州、郡长官办事的官吏,掌管考查记录功劳等。②擿:(tī),揭发 ③醊:(zhuì),祭祀时用酒酹地。④槃桉:“槃”即盘,“桉”即碗。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州举茂才            举:推荐、推举
B、迁兖州刺史          迁:调动官职,升迁
C、以简贤选能          简:选拔
D、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坐:因为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太守陈宠功曹
A.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C.  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D.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以简贤选能②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B.  ①商人露宿于道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C.  ①悉诛之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D.  ①其有放牛者②其冤嫌久讼
4、将下面几句话分编为四组,能表现王涣为人品格高尚的一组是
①涣少好侠,尚气力    ②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③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④得宽猛之宜’
⑤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焕年轻时,喜好行侠仗义,结交强悍轻捷之人,老年时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学习儒学、《尚书》、律令,谋划干大义之事。
B.王涣任温县县令时,严惩奸猾之徒,达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王换任洛阳令时,严格要求自己,办事公平,处理案件宽严适宜,对多年积压的冤案,能弄清真相,消除大家疑点;同时又善于斗争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
D.王涣死后,百姓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幼共同集资前去祭奠,人数多达数千人。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州举茂才,除温令。
(2)  其政化怀物如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洪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会大发兵讨安南,缙谏,不听。卒平之,置郡县。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奏至,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方缙居翰林时,内官张兴恃宠笞人左顺门外,缙叱之,兴敛手退。帝尝书廷臣名,命缙各疏其短长。缙言:“蹇义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俊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帝以付太子,太子因问尹昌隆、王汝玉。缙对曰:“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后仁宗即位,出缙所疏,示杨士奇曰:“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诏归缙妻子宗族。  
缙初与胡广同侍成祖宴。帝曰:“尔二人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缙有子,广可以女妻之。”广顿首曰:“臣妻方娠,未卜男女。”帝笑曰:“定女矣。”已而果生女,遂约婚。缙败,子祯亮徙辽东,广欲离婚。女截耳誓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大人面承之,有死无二。”及赦还,卒归祯亮。
正统元年八月,诏还所籍家产。成化元年,复缙官,赠朝议大夫。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选自《明史·列传三十五》,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汉王言缙伺上出伺:守候
B.纪纲上囚籍籍:名册
C.命缙各疏其短长疏:陈述
D.卒归祯亮归:女子出嫁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甚见爱重慈父见背
B.后高煦以叛诛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为汉王高煦所忌及其所之既倦
小题3:下列各句中,能表现解缙“任事直前,表里洞达”一组是
①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②缙谒皇太子而还   ③缙叱之,兴敛手退   ④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⑤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曾召见解缙的父亲谈论国事,并授予他官职,但是其父推辞不接受。
B.解缙因为立储的事情得罪了汉王朱高煦,被汉王所嫉恨,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C.解缙还在翰林院的时候,宦官张兴仗着皇帝恩宠在左顺门外打人,解缙看见后大声斥责,张兴乖乖退走。
D.解缙因为议论汉王朱高煦和安南的事情而招来祸患。后来高煦因为叛乱被诛杀。安南屡次造反,设置的官吏不久弃官而去,都应了解缙的预测。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选文中句子: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3分)
⑵《陈情表》中句子: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于年。(3分)
⑶《逍遥游》中句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