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尊显以风百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以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4.小题4: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
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5.小题5: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译文:
2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译文: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见译文。
解析

小题1:“见”表被动
小题2: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第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为”是替、给的意思。C、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D、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表被动。
小题3:A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小题4:“不善于表达自己”概括不当
小题5:无 
参考译文: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召除为丞相史除:免去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按:制止
C.趣人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赶快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何且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乃反取酒张坐饮 良乃入,具告沛公
D.秦时为沛狱掾参代何为汉相国
3.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起初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群字长文,熲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列,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上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避空掾属。时有荐乐安工模、下邳周逵才,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死,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三国志》
1.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倨:傲慢
B.更为纪拜更:改
C.属吕布破属:适值
D.太祖以谢群谢:道谢
2.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模、逵秽德B.人民至少
C.不过一大郡D.今中国劳力
3.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群为儿时辟群为别驾
B.以为模、逵秽德 廙深德群
C.今东,必与之争 备遂东,与袁术战
D.世以群为知人将何以应敌
4.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的一组是
①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 ②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 ③臣惧百姓遂困; ④群言之大祖; ⑤吾亦欲赦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
5.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群出身名门,少年时就被人们所推崇。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陈群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朋友的陈纪尊为长辈。
B.陈群因为“识人”,而受到太祖的尊重,后来又让同僚佩服。
C.陈群能审时度势,忧国忧民,敢于主持公道,讲实话,难能可贵。
D.陈群知人善任,对贤才力荐,对庸君力谏,对无德者力阻,对蒙冤者力辩,这些都出于公心。
6.小题6: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译文:
2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皆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高:夸耀
B、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        季:最末
C、与国争雄,兵未决            决:决战
D、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       较:计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 / 吾善孙吴法
B、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 甲兵莫利于姑苏
C、王果能将吾 / 未尝能将兵也
D、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 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3、比较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是否相同,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形势莫便于姑苏 ②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③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
④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⑤士诚以为然
A、①②⑤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B、②③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C、②④⑤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D、①③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士请求张士诚任命自己为将领,并断言自己定能夺取中原。其实,吴士是个只会阿谀奉承,纵酒享乐的吹牛大王。
B、吴士虽然善谈兵法,但他不善用人。他在钱塘招募的全都是些无赖懦弱之人,一上战场,不战自溃。所以说,吴士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用人不察。
C、吴士自夸擅长谈论用兵之法。他对当时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深得张士诚的赞同。实际上,他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行军打仗,更不敢与李曹交战,只落得个被俘被杀的结果。
D、吴士自以为熟知三国时期吴国行军作战的兵法,因而自恃才能无人能及,骗得张士诚的信任与重用,最后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
① 攻 人 之 恶 毋 太 严 要 思 其 堪 受 教 人 以 善 毋 过 高 当 使 其 可 从
② 为 恶 而 畏 人 知 恶 中 犹 有 善 路 为 善 而 急 人 知 善 处 即 是 恶 根
                       ——明·洪应明《菜根谭》
5、请用斜线为上两段文字断句。
6、请从上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 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 /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 / 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 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 甚 任 之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 夺 之 屈 平 不 与 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 屈 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霍氏①奢靡。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久矣,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曰:“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亡,董忠②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衰而救之,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说苑》卷十三
【注】①霍氏:西汉重臣霍光的家族。霍光死后,其家族被满门诛杀。
   ②董忠:人名,曾参与告发霍氏家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人之右,人必害之           害:妒忌
B、今霍氏秉权久矣             秉:掌管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指责
D、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且:将要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
B、居无几何,家果失火
C、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
D、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
3、文中替徐福上书的人,巧妙地运用比喻说理,把“徐福上书”这件事用“曲突徙薪”的小故事作比,从而阐明了“有远见”比“拼死力”更有价值的道理。以下四项中,破折号前后构不成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一项是( )
A、宜以时抑制 —— 曲其突,远其积薪
B、裂地出爵 —— 杀牛置酒
C、董忠等以其功封 —— 乡聚里中人衰而救之
D、而福独不得与其功 —— 反不录言曲突者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福断定“霍氏必亡”的根本理由是“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
B、霍氏家族灭亡的自身原因在于“奢靡”,外在原因在于“天下害之”以及皇帝的不信任。
C、董忠等人“以其功封”, 文中虽没有点明他们受封的原因,但通过“徙薪曲突”的故事可以猜测得出是因为他们帮助皇上诛灭了霍氏家族。
D、文中有一个人替徐福上书,其说理方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所用的方法相似。
枭 逢 鸠 鸠 曰 子 将 安 之 枭 曰 我 将 东 徙 鸠 曰 何 故 枭 曰 乡 人 皆 恶 我 鸣 鸠 曰 子 能 更 鸣 可 矣 不 能 更 鸣 东 徙 犹 恶 子 之 声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