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注】① 晋侯:即晋文公重耳。重耳为躲避迫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
   ② 介之推:晋国大夫,曾追随重耳在外流亡。
   ③ 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④ 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晋国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亡:逃亡
B、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诬:诬陷
C、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效:效仿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B、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以儆效尤
C、言,身之文也 / 文过饰非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愿接受晋侯赏赐的爵禄,是因为他对晋侯不明忠奸,胡乱赏赐的做法感到不满。
B、通过介之推母亲的三次提问,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儿子,更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晋侯不但不赏赐曾经追随过他的介之推,还将介之推逼走,可见晋侯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的卑鄙小人。
D、本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图功名的高尚品行,突出赞美了介之推在荣誉、地位面前不居功自傲的谦让精神。
宋 人 有 耕 者 田 中 有 株 兔 走 触 株 折 颈 而 死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冀 复 得 兔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韩非子·五蠹》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答案
BBBB
解析

1、B(B项中,“诬”应解释为“欺骗”。)
2、B(B项中两个“尤”都译为“错误”。A项中前一个“主”是名词,译为“君主”,后一个“主”是动词,译为“主持”;C项中前一个“文”是名词,通“纹”,译为“花纹”,后一个“文”是动词,译为“掩饰”;D项中前一个“志”是动词,译为“做标记”,后一个“志”也是动词,但译为“记住”。)
3、B
4、B(A项错在,“上下相蒙,难与处矣”是介之推拒绝爵禄的真正原因;C项错在,文中并未体现晋侯将介之推逼走,而且,通过文章结尾晋侯的言行,可以看出晋侯并非小人;D项错在,本文突出赞美的是介之推不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5、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宋国有个耕地的农夫,(他的)田中有个树桩,(有一只)兔子跑来撞到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农夫)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他自身却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那些曾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赏给他。介之推说:“晋献公的儿子有九人,只有您还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国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血脉,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实际上是上天立的您,而那些人以为都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这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级赞美自己的罪过,上级还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我)难以与你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呢?”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还去效法,罪过就更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子的装饰品。身子都要归隐,为什么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是在追求显露自己呀。”他的母亲说:“能像你说的这样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吧。”于是母子两人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用这块地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那些善良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韩非者,韩之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②,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执势以御其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韩非传》
【注】① 黄老:即道家思想学说。
   ② 荀卿:即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李斯俱事荀卿              事:侍奉
B、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        疾:痛恨
C、执势以御其下               御:防御
D、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举:任用
2、下列各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B、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各观点属于韩非赞同的治国之道的一组是( )
① 修明期法制    ② 举浮淫之蠹    ③ 求人任贤
④ 宠名誉之人    ⑤ 重用儒者     ⑥ 执势以御其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4、对“名誉之人”、“浮淫之蠹”、“介胄之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誉之人”指上文所说的“浮淫之蠹”
B、“浮淫之蠹”包括“儒者”在内
C、“介胄之士”属于上文所说的“功实之士”
D、“介胄之士”包括“侠者”在内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非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所以韩非的思想都源于儒家思想。
B、韩非认为,治国需要推行强权,但必须以宽松、仁慈为前提。
C、韩非重视法律,他认为学者、士卒两种人都严重威胁着法律的维护。
D、韩非认为,在局势稳定、缓和的时期,统治者也应重视国家武装力量的发展。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左传·襄公十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 乡校:乡间的公共场所。   ② 然明:字蔑,郑国大夫。
   ③ 子产:孔子弟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夫:读   fú  相当于“这”
B、以议执政之善否       否:读 fǒu  坏
C、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恶:读  è   厌恶
D、不如小决使道        道:读 dǎo  通“导”,疏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我闻忠善以损怨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B、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C、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D、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我师也,若之何毁之    “是”指代的是“郑人”
B、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之”指代的是“郑人的议论”
C、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此”指代的是“乡校”
D、仲尼闻是语也        “是语”指代的是“然明的话”
4、对文中不同人物观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子产认为,阻止人们谈论执政者,其后果和危害就像洪水泛滥一样,因而执政者应该放开言论,加以疏导。
B、子产不毁乡校的主要目的,是想听取百姓的正确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C、然明的观点始终与子产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不毁乡校,就会危害国家的治理。
D、孔子对子产的观点是赞同的,他认为,从子产不毁乡校的话中就可以看出子产是仁义的。
某 恶 鼠 破 家 求 良 猫 厌 以 腥 膏 眠 以 毡 罽① 猫 既 饱 且 安 率 不 食 鼠 甚 者 与 鼠 游 戏 鼠 以 故 益 暴 某 怒 遂 不 复 蓄 猫 以 为 天 下 无 良 猫 也
【注】① 罽:读 jì,毯子。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 ,何也?”何曰 :“臣不敢亡也 ,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 上,指汉王刘邦。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若亡,何也 /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D、此乃信所以去也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既来之,则安之
C、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组是( )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⑤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⑥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但迟迟得不到萧何的推荐,不被刘邦重用,于是韩信深感失望,就想逃跑到别处另谋高就。
B、萧何发现韩信具有帮助刘邦争夺天下的才干,多次向刘邦推荐。在韩信未得刘邦重用而逃跑后,又立即追回韩信,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C、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他知道了萧何追回了韩信 ,并听了萧何对韩信的介绍就“欲召信拜之”,表现了他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D、当时,诸将多有逃亡,刘邦为稳定军心,急欲拜将。但他向来傲慢无礼,在萧何的规劝下,终于隆重的举行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中诸将无不感到惊喜。
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
                          ——《礼记·学记》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①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②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
                       ——《新唐书·李义琰传》
【注】① 章怀太子:李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章怀”为封号。
   ② 搢绅:同“缙绅”,代指士大夫阶层的官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司刑员外郎            擢:提拔
B、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固:坚决
C、事得寝               寝:停止
D、是速吾祸              速:加速
2、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    ② 以吾为国相,且自愧
凡仕为丞尉          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
A、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不同
B、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不同
C、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相同
D、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义琰刚正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义琰独敢廷辨曲直    ②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③义琰独引咎涕泣     ④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各项叙述与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义琰任太原尉时,太原的官员都惧怕都督李勣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在朝廷上与他分辩是非曲直。因此李义琰遭到了李勣的忌恨。
B、上元年间,李义琰入朝为官。此时,皇后武则天已经代替唐高宗管理朝政,对于这种做法,李义琰与大臣郝处俊是坚决反对。
C、章怀太子被废黜,朝廷赦免了太子手下所有大臣的罪,身为太子手下庶子之职的薛元超极为高兴,李义琰对他的这副嘴脸十分憎恶。
D、李义琰的弟弟认为,李义琰的居住条件与其身份地位不相称,因此主张兴修宅院。可李义琰认为这样做会招致祸患,因此坚决不许,这体现出他的谨慎、小心。
(晋)文 公 问 于 郭 偃 曰 始 也 吾 以 治 国 为 易 今 也 难 对 曰 君 以 为 易 其 难 也 将 至 矣 君 以 为 难 其 易 也 将 至 矣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注]标埒:标记
1.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书:书信
B.恚望滋甚 恚望:怨恨
C.刘晔佞谀不忠佞谀:巧言谄媚
D.勋奏绌遣绌:通“黜”,罢免
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之所急,唯在军农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①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②后哀之而不鉴之
C.①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①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②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鲍勋“守正不挠”的一组是  
①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 ②勋不敢擅纵,具列上
③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 ④百僚严惮,罔不肃然
⑤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⑥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4.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勋在文帝即位前曾在东宫任职,那时文帝就不喜欢鲍勋,后来鲍勋外出任职又拒绝了文帝的请托,就更被文帝厌恨。
B.文帝要去游猎,鲍勋犯颜直谏,文帝怒而拒谏。猎罢归来后,文帝却又不得已提升鲍勋为右中郎将。
C.文帝抓住私解孙邕一事,要泄私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张从重判刑,这使文帝十分愤怒。
D.文帝不顾大臣们的请求处死了鲍勋,不久,文帝也死了,人们都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鲍勋叹息和遗憾。
5.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译文:  
2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
译文:
3莫不为勋叹恨。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