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
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步。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美德怨恶,莫不自归焉。
元和二年,转兖州剌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
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五年,以阴阳不和策免。七年,卒于家。
《后汉书•张禹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  / 吾所以为此者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  /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  / 欲以棺椁之大夫礼葬之
D.乃诏禹舍宫中  /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禹有政绩的一组是           (  )
①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
②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
③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
④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
⑤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
⑥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禹为人忠厚,别人送来的为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为了节约,他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B.张禹当官为民,任扬州刺史时,亲自察验,纠正了许多冤案;担任下邳相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老百姓能温饱自给。
C.永元十五年,皇上要南巡祭祀江陵的园庙,张禹认为皇上不应该冒险到太远的地方去,于是派驿使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走到半路就回来了。
D.张禹深受邓太后器重,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了三公,因制定政策有功,被封为安乡侯,后又因身体不适,被免去了这一爵位。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3分)
译文:                                                         
②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3分)
译文:                                                            
③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3分)
译文:                                                         
答案
 
8.D
9.B
10.B 
11.(1)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
(2)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
(3)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
解析
  8.A表转折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B代词,“他”/助词;C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D都是副词,“于是”
9.①体现张禹的清廉;⑥说明张禹深受皇上恩宠
10.A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体现他的忠厚;C江陵和园庙不在一个地方,张禹对皇上南巡祭祀园庙并不反对,只是反对皇上到江陵去;D“定策”,是尊立天子并把它记入史册的意思。“阴阳不和”是说君臣不和,并不是身体不适。)
参考译文: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地的人。张禹生性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地的官吏和百姓送来给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张禹都没有接受。还把家里的田地住宅让给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汉明帝永平八年,张禹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就升迁;汉章帝建初年中,张禹被授予扬州刺史。任职后应当渡江巡行所属郡县,中原的人都认为江中有伍子胥的魂魄,很难成功渡过去。张禹准备渡江,官吏坚决请求,张禹不听。张禹严厉地说:“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张禹于是就挥动船桨,成功过了江。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官吏和老百姓都希望见到他,人们心怀喜悦,称颂美好,抱怨丑恶,(好事坏事)都主动说给他听。
汉章帝元和二年,张禹调任兖州刺吏,也有清廉公正的口碑。元和三年,升为下邳国相。徐县北部边界有个蒲阳坡,附近有许多良田,可是都淤塞荒废,没有人修整。张禹带领百姓修建水闸,疏通沟渠,引水灌溉,于是开垦出几百顷常年耕种的水田。劝励率领官吏和百姓,借给他们种子,并亲自参加劳动,于是田地大丰收。邻近郡县贫穷的人,投靠张禹的有一千多户。屋子一栋接一栋,蒲阳坡的下面成了一个城镇。后来一年多,开垦的田地达一千多顷,老百姓解决了温饱,能自给自足。功曹戴闰,是前太尉的属官,权势可使郡内震动,对张禹有小的责斥,张禹命令他主动到徐县的狱中去,然后依法治他的罪。自长史以下的官吏,没有不感到震惊收敛的。
永元十五年,汉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凭借太尉兼卫尉的身份留守。张禹听说皇上准备到江陵,他认为不应该冒险到远地去。张禹用驿马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下诏回复说:“巡视祠园庙已经完成,准备到南方祭祀长江,恰好得到你的奏章,临近汉水又马上回来了。”等到和帝回来以后,张禹凭借这得到了皇上特别的赏赐。
延平元年,张禹升为太傅,总领尚书事务。邓太后因为殇帝年幼,想让重要职位的大臣居住在皇宫中,于是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赐给帷帐和被褥,让太官每天早晚送饭,五天回一次家。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等到安帝即位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永初元年,凭借尊立天子的功劳被封为安乡侯,食邑一千二百户。永初五年,因君臣不和,皇上用策书免去了他安乡侯的爵位,永初七年,张禹死在家中。
举一反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20.将文中划线句子用“/ ”断句。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先 其 无 以 易 之 柔 之 胜 刚弱 之 胜 强 天 下 莫 不 知 莫能 行。
21.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作用来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诫人们为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戴进学画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①。一时待诏② 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行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③?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④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也、妇人御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⑤,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选自清·毛先舒《戴文进传》)
注释:①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赋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
 ②待诏:官名,地位低微,以一技之长入宫听候皇帝命令使唤。
③糈:粮食。  ④指:这里指手艺。 ⑤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10.对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入妙     著:着色,上色
B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颔:点头
C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足:足够
D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   御:佩带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戴进最终成为著名画家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②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③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 ④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⑤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也、妇人御耳 ⑥能徙智于缣素 ⑦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 ⑧锻工耳,而命意不朽
A.①③⑥    B.①⑥⑧    C.⑤⑥⑦    D.⑤⑥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进原是个出色的金属工艺家,由于人们对这一民间工艺并不重视,他的许多精美的制作竟然被扔进炉子熔化了,戴进见了十分失望、难过。
B.戴进改而学画,艺成之后,名高于同时的画家,却受到皇帝近侍画臣的妒忌、谗毁,而以“穷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作者对这位平民出身的艺术家的坎坷不遇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C.本文选取了两件事概述戴进荣辱升沉的一生,一是宫殿进图,技高被妒;二是徒智嫌素,名高一时。文章精于剪裁,颇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效果。
D.文中所写两事,徒斯嫌素发生于前,宫殿进图演绎于后,作者却先写后者。之所以用倒叙式结构,是因为宫殿进图乃戴进一生中重大的转沂,从此画家命运有了转机。作者先叙后事,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倒叙式结构的采用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3分)
                                                                      
(2)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3分)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叔略有巧思,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朝廷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遇之        礼:用礼节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周太祖见器之        功未就帝崩
B.高氏所诛            拜汴州刺史,号明决
C.上降玺书褒美        上悼惜久
D.叔略有巧思          朝廷叔略所在著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3分)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百 姓 为 之 语 曰 智 无 穷 清 乡 公 上 下 正 樊 安 定 征 拜 司 农 卿 吏 人 莫 不 流 涕 相 与 立 碑 颂 其 德 政 自 为 司 农 凡 种 植 叔 略 别 为 条 制 皆 出 人 意 表
(2)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①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3分)
②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①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②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西伯:周文王原来的封号。②魏讽:魏相国钟繇的属官,曾图谋反,被人告发,牵连被***的有几千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以粲貌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容貌)丑陋
B.自以为西伯可规                    效法
C.下车即其甲卒                    修补,整治
D.著诗、赋、论、议六十篇          流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疾免,卒于家       西京扰乱,皆不就
B. 乃荆州依刘表       士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C. 然好贤不能用       故国危无辅
D. 收豪杰而用之       强记默识如此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3分)
A.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B.此王公孙也,有异才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C.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D.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粲是王公之胄,被才学显著而且不以貌取人的蔡邕所赏识。蔡邕认为他家的书籍文章都应当送给王粲。
B.王粲借向太祖敬酒的机会,向太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袁绍喜爱贤才却不懂得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不能任用。只有太祖能招引贤才并任用贤才。
C.王粲对读过的道边碑文能背诵下来,而且不差一字。他观赏别人下围棋,棋局坏了,他能把坏了的棋局恢复原样。从中可见他的“强记”和“默识”(暗中认识)能力。
D.王粲天性擅长算术。但他在作算术的时候,只能大略的弄清算术的道理。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3)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4)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辱之曰              当众
B.项梁败,又项羽      跟随
C.为连敖,法当斩      因为
D.今大将,如呼小儿耳  授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不及闻,自追之   ②诸将亡者十数
B.①何斩壮士         ②吾公以为将
C.①贫,钓城下       ②言
D.①次至信,信仰视   ②设坛场具礼,可耳
7.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重的一组是 (3分)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何 曰 诸 将 易 得 耳 至 如 信 者 国 士 无 双 王 必 欲 长 王汉 中 无 所 事 信 必 欲 争 天 下 非 信 无 所 与 计 事 者 顾 王策 安 所 决 耳
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