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①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②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西伯:周文王原来的封号。②魏讽:魏相国钟繇的属官,曾图谋反,被人告发,牵连被***的有几千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以粲貌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容貌)丑陋
B.自以为西伯可规                    效法
C.下车即其甲卒                    修补,整治
D.著诗、赋、论、议六十篇          流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疾免,卒于家       西京扰乱,皆不就
B. 乃荆州依刘表       士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C. 然好贤不能用       故国危无辅
D. 收豪杰而用之       强记默识如此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3分)
A.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B.此王公孙也,有异才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C.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D.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粲是王公之胄,被才学显著而且不以貌取人的蔡邕所赏识。蔡邕认为他家的书籍文章都应当送给王粲。
B.王粲借向太祖敬酒的机会,向太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袁绍喜爱贤才却不懂得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不能任用。只有太祖能招引贤才并任用贤才。
C.王粲对读过的道边碑文能背诵下来,而且不差一字。他观赏别人下围棋,棋局坏了,他能把坏了的棋局恢复原样。从中可见他的“强记”和“默识”(暗中认识)能力。
D.王粲天性擅长算术。但他在作算术的时候,只能大略的弄清算术的道理。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3)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4)
答案
5.D
6.C.
7.C
8.A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2处1分)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 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3分)
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4分)
(王粲)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让他)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
解析

5.将近。
6.却,转折连词)(A.因为,介词;因为,连词  B.到,动词;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D.那里的,冀州的,指示代词;他,王粲,人称代词
7.表现王粲“多识”和有政治见识,表现的是“识”。
8.B.袁绍“不能用”,刘表“不懂用”  C.“默识”是暗中记忆能力,“识”通“志”,记,记忆力  D.没有转折关系,这里是肯定王粲“大致通晓道理”。
《王粲传》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王谦没有答应。因病免了官职,最后在家中死去。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也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看到了他感到很吃惊。当时蔡邕的才学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权重,受到重视,常常车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宾客满坐。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王粲到了之后,看到他年纪轻,体貌短小,所有座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有奇异的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章书籍应当全部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因为西京扰乱,都没有去接受官职。于是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身材短小、相貌不扬并且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重视他。刘表死了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让他归附了曹操。曹操召用王粲为丞相掾,并且赏给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之滨设酒宴,王粲双手捧杯敬贺说:“当今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并全国,然而他爱贤才却不能使用贤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安闲自在,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压倒商朝)。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您打下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武器装备,招揽豪杰而重用他们,而纵横驰骋天下;等到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后来王粲被调动官职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以后,曹操授予他侍中的官职。他广泛认识事物,知识丰富,有问必能对答。当时昔日的法度荒废、松弛,需要创立新的规章制度,王粲经常主持这件事。
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读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那人就让他背诵碑文,一个字也不错。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摆在棋盘上的棋子被搅乱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局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他的很强的记忆力就像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他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军队伐征东吴。二十二年春天,在行军路上病死,当时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受魏讽的牵连,都被***了。后代断绝。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辱之曰              当众
B.项梁败,又项羽      跟随
C.为连敖,法当斩      因为
D.今大将,如呼小儿耳  授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不及闻,自追之   ②诸将亡者十数
B.①何斩壮士         ②吾公以为将
C.①贫,钓城下       ②言
D.①次至信,信仰视   ②设坛场具礼,可耳
7.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重的一组是 (3分)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何 曰 诸 将 易 得 耳 至 如 信 者 国 士 无 双 王 必 欲 长 王汉 中 无 所 事 信 必 欲 争 天 下 非 信 无 所 与 计 事 者 顾 王策 安 所 决 耳
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颜杲卿,琅邪临沂人。以荫受官,性刚直,有吏干。天宝十四载,摄常山太守。时安禄山为河北、河东采访使,常山在其部内。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陷东都。杲卿忠诚感发,惧贼遂寇潼关,即危宗社。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初闻禄山逆谋,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至是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掎角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等,谋开土门以背之。
时禄山遣蒋钦凑、高邈率众五千守土门。钦凑军隶常山郡,高邈往幽州未还,杲卿遣吏召钦凑至郡计事。钦凑至,舍之于传舍。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钦凑。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是夜,稿城尉崔安石报高邈还至蒲城,即令冯虔与安石往图之。诘朝,高邈之骑从数人至稿城驿,安石皆***之。俄而邈至,安石绐之曰:“太守备酒乐于传舍。”邈方据厅下马,冯虔等擒而絷之。是日,贼将何千年自东都来赵郡,冯虔又擒之。即日缚二贼将还郡。杲卿遣子安平尉泉明等,函钦凑之首,械二贼,送于京师。
十五年正月,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城陷,杲卿、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乾元元年五月,诏曰:“颜杲卿任彼专城,志枭狂虏,艰难之际,忠义在心。愤群凶而慷慨,临大节而奋发,遂擒元恶,成此茂勋。属胡虏凭陵,流毒方炽,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嘉其死节之诚,可赠太子太保。”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9.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养死士,招怀豪右阴:暗地里
B.钦凑至,舍之于传舍舍:安排住宿
C.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济:成功
D.任彼专城,志枭狂虏枭:勇猛
10.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常山在其部内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B.①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等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①太守备酒乐于传舍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负汝何事而背我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明颜杲卿忠诚报国的一组是(   )
①惧贼遂寇潼关,即危宗社             ②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
③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   ④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
⑤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⑥夫仁者有勇,验之于临难;臣之报国,义存于捐躯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2.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杲卿代理常山郡太守时是安禄山的属下,安禄山发动叛乱后,颜杲卿感发忠诚报国之心,与堂弟颜真卿等人密谋共同对付安禄山。
B.颜杲卿与属下用计策***死蒋钦凑,并活捉了高邈、何千年两名叛军将领,然后与儿子颜泉明一起率人将钦凑之首和高、何二贼押送京城。
C.颜杲卿据城抵御叛军,因寡不敌众且装备竭尽而被敌人所擒,面对安禄山的诘责他慷慨陈词,最终触怒安禄山而遭肢解酷刑,为国捐躯。
D.颜杲卿就义后,天子下诏评价他愤恨群凶而慷慨激昂,面临大节而奋发图谋,创建功勋,为表彰他守节而死的忠诚,追赠他为太子太保。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与起义兵,掎角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3分)
(2)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3分)
(3)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划线处断句(限6处)。(6分)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
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22.简要说明《大雅》《小雅》《诗》这三者的关系(2分)
                          ▲                       ▲                   
23.写出这段文字中“相如”的全名和朝代。 (2分)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衙前,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汙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河北发民濬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度常平不足赡          赡:供给。
C.徙明、亳、沧三州      徙:调任。
D.鲜能过也              鲜:新鲜。
6.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而食有馀
B.巩访得其状巩括其隐漏
C.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 为文章,上下驰骋
D.为桥以济往来人皆以为利
7.下列各句中活用现象不同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的“奇”的一项是(3分)
A.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成以其小,劣之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渔人甚异之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十二岁时,试着写了一篇《六论》,提笔就成,言辞很壮美,连欧阳修也很推重。
B.越州旧例是从酒场拿钱供衙门用,钱不够时,再向乡里征取赋税,定期为七年,被曾巩废止了。
C.曾巩文章才华闻名于全国,却长时间在京外调官,人们都说他仕途不畅。
D.曾巩孝顺友爱,父亲死了,他对继母、四个弟弟、九个妹妹,都用尽了自己的力量。
9.断句和翻译。
(1)用“/”号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②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
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
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省诏,乃叹息不已,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
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
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少笃志,有大度             笃:忠诚
B、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         臻:齐备
C、明年复下诏,褒省诏           省:看到
D、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         踊:猛涨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A、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                        乃叹息不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君乃亡赵走燕

D、


 
C、

 
       今承旨而***之                            其秋大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孰能讥之乎
22、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常感朝廷制度未备          B、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
C、褒省诏,乃叹息不已       D、十四年,卒官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褒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胸怀大度,从小接受他父亲曹充的教导,像“博雅”这种级别最高的考试,他都畅行无阻,尤其喜欢礼仪之事。
B、曹褒上书皇帝,建议兴作礼乐,但太常巢堪看到奏章后,没有答应曹褒的建议。后曹褒再次
上书,全面陈述礼乐的根本、制改的意愿。
C、曹褒做圉县县令时,以理治人,以德教化。进入圉县境内的别的郡县的五个强盗被抓住后,曹褒对他们只进行了一番教育,并没有***掉他们。
D、曹褒体恤民情,安葬、祭祀没有子女的人;他关心百姓疾苦,疫情发生,亲自巡察并为病人请医送药;他精简机构,辞退奸人,从而使百姓不再愁吃穿。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