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及党禁解,复辟太尉府,四迁为庐江太守。后扬州黄巾贼攻舒,焚烧城郭,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并势力战,大破之,郡界平。
         中平三年,江夏兵赵慈反叛,***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拜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贼既清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欢服。
         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其资藏唯有布衾、敝祗裯、盐、麦数斛而已。
         六年,灵帝欲以续为太尉。时拜三公者,皆输东园礼钱千万,令中使督之,名为“左驺”。其所之往,辄迎致礼敬,厚加赠赂。续乃坐使人于单席,举缊袍以示之,曰:“臣之所资,唯斯而已。”左驺白之,帝不悦,以此不登公位。而征为太常,未及行,会病卒,时年四十八。遗言薄敛,不受赗遗。旧典,二千石卒,官赙百万,府丞焦俭遵续先意,一无所受。(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窦武府                辟:被征召
B.党事,禁锢十余年            坐:被判罪
C.贼既清平,乃宣政令          班:通“颁”,颁布
D.皆东园礼钱千万              输:缴纳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  ②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
B.①灵帝欲以续太尉    ②吾属今之虏矣
C.①其所往,辄迎致礼敬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①帝不悦,此不登公位  ②其无礼于晋
3.下列都能表明羊续清廉特点的一项是
①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
②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
③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
④六年,灵帝欲以续为太尉
⑤旧典,二千石卒官赙百万
⑥府丞焦俭遵续先意,一无所受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羊续初踏官途是凭借忠臣子孙的身份,离任后,他被大将军窦武府辟为幕僚;党禁解除后,立刻又被辟为太尉府的幕僚。
B.羊续具有军事才能。扬州黄巾军攻打舒城,羊续调集数万兵力,齐心备战,把敌人打得大败,郡内得以平安。
C.南阳郡的贼寇剿灭之后,羊续在郡里代表皇帝发布政令,为百姓兴利除害,百姓都欢悦佩服。
D.灵帝本来想让羊续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但由于羊续的清贫不能献礼而没有当成,还惹得皇帝不满。
答案
1、B
2、B
3、D
4、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        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其家                    世:继承。
C.其易知然者也                        较:比较。
D.而残去***之效                        胜:克制。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始堤成            ②填然鼓,兵刃既接
B.①犹自以为未也      ②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
C.①其不出于此        ②其孰能讥之
D.①告后之人          ②木欣欣向荣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体现谢君“仁民之心”的一组是(     )
①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②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
③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
④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⑤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⑥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良以其言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阅读。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韩非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疾:痛恨
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矣 恨:遗憾
C.李斯、姚贾害之,之曰 毁:毁弃
D.李斯使人非药,使自*** 遗:送给
2.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是(     )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
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④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⑥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发愤著书。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极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罟不入洿池(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查)
C. 然问曰(同“猝”,突然  )
D. 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涂有饿莩不知发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 河东凶亦              沛然下雨,则苗浡兴之矣
C. 填然鼓,兵刃既接      不嗜***人者能一
D.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水为之,而寒
3. 下列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B. 对曰:“不嗜***人者能之。”
C.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矣。
D. 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4. 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人却归罪于兵器。
B. (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 (乙)文,孟子“不嗜***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人者”之列。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6.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子罕》)
         ②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
1.上面两个选段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都运用了比喻来说理,请分别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被)征召。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