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子之志/愿:希望。
B.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锐。
D.血气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2.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敝而无憾/少时,血气未定
B.天下归仁/就有道而正
C.请问目/及壮也,血气方刚
D.敝之无憾/不义富且贵
3.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C
4.C
5.(1)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破了、坏了,我也不感到遗憾。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
  (3)我颜回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照你的说法实践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摘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贾:同“价”,价格。②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大司寇行相事/摄:代理。
B.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道游/周:环绕。
D.送冉求,因日/诫: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之先并矣/终诸侯笑
B.乐其贵下人/群婢故也夫
C. 陈女乐文马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孔子
D.昔吾先君用不终/吾党小子狂简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鲁)必霸
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
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
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    )
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②齐人闻而惧。
③孔子遂行。
④相鲁,必召仲尼。
⑤归乎归乎!
⑥即用,以孔子为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关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通“矣”。
B.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成就。
C.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离开。
D.安其居,乐其/俗:习俗。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皆知善之善/是以圣人处无之事
B.有无相生,难易成/民至老死不往来
C.功成弗居/使有什伯之器不用
D.故令有属/虽有甲兵,无陈之
3.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其。
C.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衰败。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善利万物不争/是以圣人为不恃
B.夫唯不争,无尤/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C.可以天下母/清静天下正
D.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用不穷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     )
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
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曰“利”/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害。
D.未有仁而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来/曲肱枕之
B.何利吾身/故常无,欲观其妙
C.不为不多/乐亦在其中
D.为有意而后君也/吾还也
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孟子“义利观”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4.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5.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选自《孟子》)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官。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下面的“朝舞”也是山名。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胥,都。谗,谤。④慝:邪恶。⑤方:违抗。⑥畜:制止。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不得,则其上矣/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曰:“畜君何?”/尤:突出。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得,非其上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今也不:师行而粮食/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景公说,大戒国/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3.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