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报刘一丈书宗 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
报刘一丈书 宗 臣 |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剌①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剌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选自《古文观止·明文》) 【注】①剌:谒见时用的名片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相孚/孚:信任 B.闻鸡鸣,即起盥栉/栉:梳头 C.何客之勤也/之:这样 D.适自相公家来/适:恰好 2.下列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间道经其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适自相公家来/始适还家门 C.以慰长想/敛赀财以送其行 D.若有所追逐者/若毒之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了谒者媚态的一组是( ) ①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②则惊走匍匐阶下 ③心畏相公厚之矣 ④起则五六揖,始出 ⑤且虚言状 ⑥自岁时伏腊一剌之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者来信勉励作者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作者表面上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做铺垫。 B.第二段通过对谒者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卑躬屈膝地干谒当权者,并用金钱进行贿赂,从而获得“上下相孚”的全过程。 C.文章刻画了一个狐假虎威、惯会仗势诈 钱的看门人。他对谒者百般刁难,直至两次获得其“赠金”后,才将谒者带到主人面前。 D.在当时政治黑暗、士大夫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洁身自好、不肯向权门低头,表现了作者的气节。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D 2.C 3.B 4.C 5.(1)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 ? (2)守门人故意不让他进去,(他)就献媚说好话,装得像妇女的样子,袖子里藏着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 (3)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 (4)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该不会讨厌我的刻板固执吧?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既然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选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
阅读《阿房宫赋》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 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妃嫔媵嫱 雷霆乍惊 剽掠其人 杳 A.yìng/zhà/piāo/yǎo B.téng/zhà/biāo/miǎo C.téng/zhé/piāo/miǎo D.yìng/zhé/biāo/yǎo 2.下列各句中的“于”,与“多于机上之工女”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尝五战于秦 B.青,取之于蓝 C.其势弱于秦 D.辇来于秦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辇来于秦 B.鼎铛玉石 C.朝歌夜弦 D.燕、赵之收藏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星荧荧 B.可怜焦土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韩、魏之经营 5.对这两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B.第一段前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应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C.“明星荧荧”至“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个方面描写出宫女生活的豪奢,从而反映出秦王朝统治者的荒淫奢靡。 D.写宫中珍宝之多,一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出他们抢夺劫掠的行径 6.翻译: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 泥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擢:提拔 B.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按:审查 C.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更:另外 D.而酋长营兴化/营:扎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教以击刺法/申之以孝悌之义 B.乃因地形制阵法/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精求而更置之/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继光乃旋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各句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通经史大义 B.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C.审步伐便利 D.东南互为声援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戚继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 ①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②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③继光进秩三等 ④继光邀击之仙居 ⑤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 ⑥连克六十营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 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 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D.戚家军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因为戚继光治军有方,而且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所以屡战屡胜。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闻子之志/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2.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敝之而无憾/少之时,血气未定 B.天下归仁焉/就有道而正焉 C.请问其目/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D.敝之而无憾/不义而富且贵 3.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②。”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摘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贾:同“价”,价格。②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 B.粥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周:环绕。 D.送冉求,因诫日/诫: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之为先并矣/终为诸侯笑 B.乐其以贵下人/以群婢故也夫 C. 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于孔子 D.昔吾先君用之不终/吾党之小子狂简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鲁)必霸 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 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 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 ) 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②齐人闻而惧。 ③孔子遂行。 ④相鲁,必召仲尼。 ⑤归乎归乎! ⑥即用,以孔子为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