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擢:提拔 B.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按:审查 C.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更:另外 D.而酋长营兴化/营:扎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教以击刺法/申之以孝悌之义 B.乃因地形制阵法/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精求而更置之/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继光乃旋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各句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通经史大义 B.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C.审步伐便利 D.东南互为声援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戚继光军事才***一组是( ) ①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②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③继光进秩三等 ④继光邀击之仙居 ⑤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 ⑥连克六十营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为将门之后,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影响和自己的不懈努力。 B.戚继光是一代名将,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顺,他曾因作战无功受到罗嘉宾等人弹劾而被免官。 C.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横行,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平倭战争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D.戚家军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因为戚继光治军有方,而且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所以屡战屡胜。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A 3.B 4.C 5.B 6.(1)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 (2)离城十里有个名叫横屿的地方,四面都是狭窄险要的水路,贼寇的大本营就设在里面。 |
举一反三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闻子之志/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2.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敝之而无憾/少之时,血气未定 B.天下归仁焉/就有道而正焉 C.请问其目/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D.敝之而无憾/不义而富且贵 3.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②。”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选摘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贾:同“价”,价格。②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 B.粥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周:环绕。 D.送冉求,因诫日/诫: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之为先并矣/终为诸侯笑 B.乐其以贵下人/以群婢故也夫 C. 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于孔子 D.昔吾先君用之不终/吾党之小子狂简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鲁)必霸 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 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 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 ) 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②齐人闻而惧。 ③孔子遂行。 ④相鲁,必召仲尼。 ⑤归乎归乎! ⑥即用,以孔子为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关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已:通“矣”。 B.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成:成就。 C.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去:离开。 D.安其居,乐其俗/俗:习俗。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皆知善之为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功成而弗居/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D.故令有所属/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3.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5.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B.夫唯不争,故无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C.可以为天下母/清静为天下正 D.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 ) 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 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 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 D.为有意而后其君也/吾其还也 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孟子“义利观”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4.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5.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