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面的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面的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面的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 ,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在下面两组选择中,分别选出正确的答案,依次选择正确的选项为(  )
(1)A.甲中的“是故”与甲中的“所以”同义。
   B.甲中的“是故”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C.甲中的“所以”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2)A.甲中的“贵”“贱”与乙中的“贤”“不肖”同义。
   B.乙中的“贤可以问不肖”的“贤”与乙中的 “贤之”的“贤”词性相同。
   C.乙中的“贤”“不肖”在甲中找不到同义词。
2.对“夫子贤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很尊敬孔文子。
B.夫子认为他是贤能的人。
C.孔文子认为他有贤才。
D.那您很尊敬他了。
3.上面两段文字阐述的观点基本相同,对这个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强调了古今求学的人都必须有老师。
B.都说明了古代的圣人是不耻下问的,而圣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也要不耻下问。
C.都强调了有了疑难问题要“问”,而问的对象不必管他贵贱,而只看他是否懂得“道”。
D.都批判了那种以问为耻的作风。
答案
1.BC
2.B
3.C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齐人也②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据阳山,逶蛇而②惩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C.①师于外十余年②虽又槁,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D.①吾北边②而吾与子之所共
2.下列各组加粗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蒙恬疑复请之②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B.①至沙丘崩,秘②古人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C.①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有贼心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3.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革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C.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D.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为文末加线的文字断句。
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谏说之难
洪 迈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①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容斋随笔》)
  【注】①注:音mó,“磨”的意思。
1.下列各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知其必此事来也/用:因为
B.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怒雎/感:感动
C.后既/寤:醒悟
D.焦以桀、纣狂悖之行/数:数落
2.下列各组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非作《说难》,而死说难/甚妇人
B.泽身名俱全之说诱之/今钟磬置水中
C.卒代为秦相者,泽也/久,能以足音辨人
D.然后及女燕后/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去会盟,他巧妙地运用君子和小人对待此事的不同态度来游说秦穆公,从而让秦穆公不得不放晋惠公回国。
B.触龙为了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从家常小事入手,延伸到国家社稷,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C.范雎最初在听说蔡泽要取代自己的相位时,并没有打算让给他,后来通过当面交谈,接受了蔡泽的意见,蔡泽最终取代范雎成了秦国的宰相 。
D.作者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阐述了“谏说之难”的观点,而文中的进谏者为了达到谏说的目的,都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委婉巧妙地展开劝谏,给人启发良多。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 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 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选自《列子·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矜:自夸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
①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加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分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大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 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而之/去:使……离开
B.天下周/宗:祭祀
C.我安归矣/适:往,到
D.余甚焉/或:通“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安者,必积其德义
B.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君之美也
C.七十子之徒/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孰能讥之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大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