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目。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目。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目。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久之乃/解:消除,平息 
B.谓之曰/逆:迎接
C.因人/屏: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殷勤:巴结讨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安可知危不言/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朕欲此迁宅中原/②不如善遇之  
C.①今之举/②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D.①成大功者不谋众/②豫州军虽败长坂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B
4.D
5(1)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
  (2)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3)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注:①初机之士:指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②欺松桂而诱云壑: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骗。③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娄公所/舍:留宿
B.非深山之中/特:只是
C.药不二/贾:通“假”
D.信道未/笃:诚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朝市为大隐耳/生物之息相吹也
B.子何疑/积土成山,风雨兴
C.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大阉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我本逃名,乃今儿女子所知/重乡党所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为市隐斋记,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中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
B.文中称隐于朝市者为大隐,是因为身处于名利场中,而能心控自如,神志专一,不为外物的诱惑而致迷乱。
C.文章以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反衬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崇尚归隐的思想。
D.文章末尾,借韩伯休的故事,对娄公求文以显名的所谓隐士行径予以巧妙的讽刺和委婉的劝戒。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鬻 书 以 为 食 取 足 而 已 不 害 其 为 廉 以 诗 酒 游 诸 公 间 取 和 而 已 不 害 其 为 高。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
1.相比较后世宋儒“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起孔子来有什么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
(明)王慎中
  嘉靖二十三年,制当黜陟天下。百司庶职报罢者凡若干人。而吾泉州儒学教授程君龙峰,名在有疾之籍,当致其事以去。
  程君在学,方修废起坠,搜遗网失,以兴学成材为任。早作晏休,不少惰怠,耳聪目明,智长力给。非独其精爽有余,意气未衰,至于耳目之所营注,手中之所蹈持,该涉器数,而周旋仪等,纤烦劳惫,莫不究殚胜举。不知司枋者奚所考而名其为疾也。
  黜步之典,固将论贤不肖,经驭废置。人之有疾与否,则有名焉。贤不肖之论,非可倚此为断也,况于名其为疾者,乃非疾乎!人之贤不肖,藏于心术,效于治行,其隐微难见,而形似易惑,故其论常至于失实。非若有疾与否,可以形决而体定也。今所谓疾者,其失若此;则于贤不肖之论,又可知矣!此余所以深有感也。
  又有异焉。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师也者,所事也,非事人也。所谓以道得民者是也。责其筋力之强束,课其骸骨之武健,是所以待猥局冗司之末也。
  程君之僚,与其所教诸生,皆恨程君之去,谓其非疾也。余故论今之失,而及古之谊,使知程君虽诚有疾,亦不可使去也。
  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铄自喜。客倘有讶而问者:“君胡无疾也?”聊应之曰:“昔者疾,而今愈矣。”不亦可乎?
  [注]①制:指皇帝的命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当黜天下/陟:提拔
B.于治行/效:表现
C.其骸骨之武健/课:考核
D.皆程君之去/恨:怨恨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兴学成材为任/还矢先王,而告成功
B.则有名/以予故,咸以愚辱
C.则贤不肖之论/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所教诸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教授程龙峰耳聪目明,意气未衰,工作卖力,有点伤病但已痊愈,上司却把他当做病人,罢免了他的学官职务。
B.文章对当时社会的官吏制度作了尖锐的指摘,黜陟之典的标准应是贤或不肖而不是身体状况,何况程龙峰本身无病。
C.按照古代敬老尊师的传统,程龙峰即使真的有病,也不该受这样的待遇,老师毕竟是凭借懂得道理而获得人们尊重。
D.国子监博士程龙峰的上司借口程有病,让他“致仕”了,作者写了这篇别开生面的赠序来送别,议论透彻,文字畅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断句的断句,用竖线表示)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早作晏休,不少惰怠,耳聪目明,智长力给。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铄自喜。
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试/与:参加
B.卒定谳,罪如律/论:议论
C.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D.复欲于计典之/黜:罢免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臣/德:恩惠,恩德
C.而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