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金圣叹先生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金圣叹先生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西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金圣叹先生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 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文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余,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选自廖燕《二十七松堂集》)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金圣叹因“哭庙案”罪被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人/示:指示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也/顾:回头看。 
C.吾已为君之矣/遣:遣返
D.读书著述为/务,追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在颜渊叹圣/子父死,无所恨
B.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斧斤时如山林
C.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蔺相如,赵人也
D.则先生之祸,亦有以致欤 /所以兴怀,致一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
①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③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④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划线部分断句。予 读 先 生 所 评 诸 书 领 异 标 新 迥 出 意 表 觉 千 百 年 来至 此 始 开 生 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译文:                         
②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译文:                         
答案
1.D
2.B
3.A
4.(1)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2)①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     
     ②于是我就写诗来悼念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异日耳/俟:等待
B.性不耐久/客:客居
C.不是也/烦:担心
D.素不习生/治: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惟虚心能进步
B.窘极,则书易米/老吾老及人之老(《孟子》)
C.夙构者莫为胜/夫晋,何厌有 
D.莫贫敏轩/躬自厚而薄责人(《论语》)
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
①窘极,则以书易米
②夙构者莫之为胜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
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禀性聪颖,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不愿求取功名。
B.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C.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D.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日夜自娱自乐,使得家境更加贫穷。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译: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译:                                                                        
(3)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张辅,字世伟,南阳西鄂人,汉河间相衡之后也。少有干局,不为豪强所屈。时强弩将军庞宗,西州大姓,护军赵浚,宗妇族也,故僮仆放纵,为百姓所患。辅绳之,***其二奴,又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一县称之。转山阳令,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之。
  后转御史中丞。时积弩将军孟观与明威将军郝彦不协,而观因军事害彦,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引重,义阳王司马威有诈冒事,辅并纠劾之。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用孙秀执权,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辅与秀笺曰:“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不复自知小为身计。今义阳王诚弘恕,不以介意。然辅母年七十六,常见忧虑,恐辅将以怨疾获罪。愿明公留神省察辅前后行事,是国之愚臣而已。”秀虽凶狡,知辅雅正,为威所诬,乃止。
  后迁冯翊太守。是时长沙王乂以河间王颙专制关中,有不臣之迹,言于惠帝,密诏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使讨颙。于是沈等与颙战于长安,辅遂将兵救颙,沈等败绩。颙德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当赴颙之难,金城太守游楷亦皆有功。辅转梁州刺史,不之官。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又***天水太守封尚,欲扬威西土。召陇西太守韩稚会议,未决,稚子朴有武干,斩异议者,即收兵伐辅,辅与稚战于遮多谷口,辅军败绩。
  辅尝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晋书·列传》三十)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重/引:引荐,荐举
B.然辅母年七十六,常忧虑/见:看见
C.颙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德:感激
D.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清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观军事害彦/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班固叙二百年事八十万言/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转梁州刺史,不官/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①贬预清风俗/②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辅“不畏权势”的一组是(      )     
①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   
②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之   
③辅遂将兵救颙 
④辅并纠劾之   
⑤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 
⑥贬预以清风俗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    
译文:                                                                          
(2) 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    
译文:                                                                         
(3)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下面的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山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台湾通史》)
注解:①庙:妈祖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何获一贼/亡何:不久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旧例
C.今若再丈,将大民/病:使…生病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之/衔: 不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文催愈急/往不反者,竖子也
B.将任/臣壮也,犹不如人
C.人叩头去/皆出于此乎
D.是犹贼视我也/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3.下列句子体现朱山是一位为政谨慎的健吏的一组是(    )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小窃何足系
B.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C.遽令夺镪橐归/亡何复毙一人
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 
                                                                                                
(2)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我,非爱我也。
                                                                                                
(3)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宣帝即位,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召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闻遂对,甚说,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数年,拜为水衡都尉,典上林禁苑,为宗庙取牲,官职亲近,上甚重之,以官寿卒。(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邑群臣陷王于恶不道/坐:因犯……罪。
B.不所闻/副:符合。
C.开仓廪贫民/假:借。
D.秋冬收敛/课:征收赋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龚遂“能治”的一组是(    )
①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 
②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③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④渤海又多劫略相随
⑤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⑥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刚毅有节操。曾多次劝谏行为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引述经义,陈说祸福,声泪俱下,即便刘贺即位当了皇帝,也没有停止劝谏。
B.龚遂才干胜于相貌。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时,宣帝见他身材矮小,不免轻视,而龚遂的治乱奏对使宣帝改变了看法。
C.龚遂到渤海后发告公文命令各县官吏停止捕盗,不再追究偷盗抢劫者,教化百姓,不久盗贼平定,百姓富裕殷实,也不再有诉讼之事。
D.龚遂很受宣帝器重。担任渤海太守不辱使命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为皇帝掌管上林苑,为宗庙提供祭祀用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2)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无乎不在,非深山之中/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B.今夫乾没氏之,胁肩以入市/否者,若皆且为所虏
C.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者/而御六气之,以游无穷者
D.伯休执价不风易俗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 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成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大小之别,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作者认为当世隐于林泉者多欺骗松桂,诱惑云壑之人,隐于市者更不堪。
D.作者认为许多士大夫喜欢娄公并为“市隐斋”作记,硬要给他造出名声,这是好事者的作为,而非娄公的本意。 
3. 下列对文章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记事文体的一种,本篇在构思上别具一格。作者主要采用对话形式,着眼于“隐”字,表明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和认识。
B. 文章从隐逸的内涵说起,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
C.作者写韩伯休的故事说明真正的隐士无需修饰,由此推论,娄公的“隐”不是真隐,对他这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直接的辛辣的讽刺。
D. 本文阐述了隐逸的类别、区分、各自的特点,最后才归结到娄公的隐逸,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子,作者实则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层层做铺垫。
4.将上面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