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独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B.①盛锦囊     ②而此独钟名,何哉
C.①而智勇多困所溺 ②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①尔其无忘父之志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忧劳可以国     兴:兴盛
C.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着
D.而皆晋以归梁    背:背着
3.下列对原文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序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本文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既是史论,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政论。
C.本文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虽是议论文,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李克用寥寥数语表现了他愤恨填膺的神态。
D.本文意在告诫当朝者吸取“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后唐灭亡的覆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D
4.(1)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贱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义于君子(推行)
B.罪大恶极,小人矣(的确,确实)
C.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怎么,哪里)
D.不逆情以誉(求取,谋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②其囚及
B.①是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②是君子之难能
C.①是上下之情也           ②吾见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
D.①纵来归              ②又纵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阐述欧阳修对唐太宗“纵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灌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人,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相党引以为朋者       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D.夫兴亡治乱之           迹:事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臣闻朋党
(2)舜亦不疑而皆用
(3)同道为朋
(4)辨君子与小人也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B.(1)和(2)相同,(3)和(4)相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项是(   )
A.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朋党”的说法,自古就有。君子和君子因道义结成朋党,小人和小人因私利而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C.在三、四两段,作者运用对比、举例、引用、比喻等论证手法,论述了“做皇帝的,只须排斥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能治理好了”的观点。
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辨君子和小人,借签前代治乱兴亡的经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曰  书:动词,写信
B.旦暮死   恐:恐怖
C.毛血益衰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D.志气日益微  志气:精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孟东野往,吾书汝日  念诸父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其传之非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嗣乎
C.未始为忧也      其竟此而殒其生乎
D.汝书,六月十七日也  盖东野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所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写作者得到十二郎猝死的消息后内心的无穷惶惑时,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
B.前人评韩愈和苏轼的文章有“韩潮苏海”之说,意为韩文在语言上气势很盛,如同大潮汹涌,这一特点在本文也表现得非常充分,如文中写自己病弱之状,就以排比句出之,很有气势。
C.文中写闻十二郎死讯时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邪”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D.文章同样是写自己衰病之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后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日:“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曰  略:简略
C.吾言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矣          辩:能说会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可书遗余日   举予人,如弃草芥
B.有万尺之势    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C.吾将买田而归老  积土成山,风雨兴
D.有车过腹痛语   江南之人,常常有
3.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
C.选文第一段记述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为了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对比,这是以喜写悲、以乐衬哀的写法。
D.选文第二段借用曹操和桥玄的典故,侧面衬托了自己和文与可情谊的深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遏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崭然头角    见:同“现”,显露
B.而自于山水间  肆:放肆
C.其俗以男女钱  质:抵押
D.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比:及,等到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能体现柳宗元文才不凡和有节义操守的一项是(   )
A.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B.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一时皆慕与之交
C.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D.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年轻时,就显出了过人的才华。父亲去世后,他已成人,而且考中进士。人家都说柳家后继有人了。
B.柳宗元在集贤殿任职时,才智出众,廉洁敢为,谈论引经据典,纵横驰说,常常使在座的人为之倾倒。许多有权势的当政者,都想出自他的门下,对他众口一词的举荐和称赞。
C.在贬于永州期间,柳宗元一方面纵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汪洋恣肆、浑厚凝练的诗文。另一方面他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在一年内,让近千因抵债而成为奴婢的人得以回家,政绩斐然。
D.柳宗元不忍心看到好友刘禹锡被贬到偏远荒僻的播州,主动向朝廷要求用自己被贬之地柳州与刘禹锡的播州交换,最后使他改刺连州。韩愈认为柳宗元的行为体现了“士穷见节义”的高尚风格,让那些落井下石之人羞愧不已。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