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书剑侠事(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书剑侠事(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鹧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悄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久之,持朱封鞣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悄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却否?”众聚观,果红悄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   结束:装束,打扮
B.天晓,始苏,银已亡矣  比:等到
C.验之,是        良:确实
D.拜谢去         罗:弯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章邱西新店  乃夜驰沛公军
B.山门砉然辟   吾尝终日思矣
C.方愕然顾,倏闻呼门声甚厉  吾已失恩义,会不从许
D.罪合死,吾当一决      不足外人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城役某押送官银到济南去,晚上投宿之时遭到了客栈主人的拒绝,他们只好自己找到离客栈一里路左右的尼庵住下。
B.“著红峭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役某他们还是因打斗不过而被劫走官银。
C.从允人投宿尼庵和为役某斩***著红梢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情来看,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而武功高强的女子。
D.从前后文来看,新城令崔懋在章邱西边的新店所遇的妇人就是尼庵里的老妪,而尼庵剑侠就是她的女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C
4.(1)殿旁边有小门,锁着。敲门许久,才有个老妇人出来应门,把投宿的缘由告诉她,老妇说:“只管住在西边的房子里吧,不会有妨害的。”
   (2)差役们彼此告诫不能睡觉,点着灯烛,手拿弓箭、刀来等天亮。
   (3)曾经有做坏事的年轻人夜晚进入她的房间,被从腰部斩成两段,扔出墙外,从此没有敢冒犯她的人。(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阿房宫赋(节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二川溶溶,流入官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延伸)
C.矗不知其几千万(相当于“座”或“所”)
D.复道行空,不何虹(下雨)
2.翻译下列句子。
(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阿房富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如何描写阿房官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留侯张良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嫠王、悼惠王。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日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日:“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竞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甚  益:更加
B.吕后留侯,乃强食之   德:感激
C.我欲之,彼四人辅之   易:看不起
D.虽有矰缴,尚安所    施:施用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良“与汉有功”的一组是(  )
①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②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③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④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
⑤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⑥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少年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见识,因为自己家族世代相韩,他就用尽家财,为韩报仇。
B.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刘邦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安排,没有废弃太子。
C.辅佐太子的四个人,虽然自己说是因为太子仁孝爱士,其实是张良出谋划策劝说太子找来的。
D.张良对汉朝有大功,但是他不居功自傲,而是急流勇退,愿意退隐,不过吕后不同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起去,罢酒。竞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正确意思是(   )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啊。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都是它用兵的效果啊。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六国的先后破灭,在作者看来都是自身“赂秦”的恶果。
B.“燕虽小国而后亡”,原因是采用了与秦相抗的策略。
C.李牧“以谗诛”才导致赵国灭亡。
D.“向使三国”中的“三国”是指齐、燕、赵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和秦国相抗,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C.未可专罪秦也         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闻吾学    废:停止
B.闻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
C.尚心不自禁    掉:振奋
D.中国之人不也   测:观察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昌言对“我”学业关心鼓励的一项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③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追忆自己与石昌言既是近邻又是亲戚,且得到昌言的关心和鼓励,两人关系融洽,情感深厚。
B.石昌言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异域,苏洵为他身负外交重任而高兴,并流露出了对他在外交场合建立功勋的敬仰和赞颂。
C.文章用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喻石昌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敌国的阴谋,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
D.这是一篇临别赠序,叙述事件形象具体,采用借古喻今和引用名言的写法,表达主旨深刻,文章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