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行矣——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B.杖荷莜——明日,子路行
C.鲁孔丘之徒与——滔滔者天下皆
D.使子路问津——***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欲其身,而乱大伦
B.子路宿
C.君子之也,行其义也
D.其二子焉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葆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莜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C
4.(1)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呀?
  (2)君主和臣子之间的礼义,怎么能够废弃它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注]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钮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腾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腾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粥:通“鬻”,贩卖。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
C.三日不听
D.则吾犹可以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霸则吾地近——积土成山,风雨兴
B.沮之不可,则致地——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
C.孔子遂行,宿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D.夫子罪我群婢故也夫——即除魏阉废祠之址葬之
3.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涂不拾
A.驴不胜怒,
B.退而甘食其土之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D.六王毕,四海
4.下面对文章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组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纹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国国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予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乎大国之间——摄:夹
  及三年——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何乎——伤:妨碍
C.吾点也——与:赞许
  宗庙、同——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谦让
  能为之大——孰:谁
2.下列对“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如其礼乐,(用来)俟君子
B.毋吾(停止)也
C.为国(因为)礼
D.加之(把)师旅
3.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社稷之臣也——是:这
B.且尔言矣——过:超过
C.君子疾夫曰欲之——舍:避而不谈
D.而必为之——辞:托词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于孔子
②图穷匕
③则将焉用彼
④今由与求也,夫子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则将焉用彼相矣
4.下列各句中括号里补充出来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之)也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己)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主张礼治”的一组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6.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1~5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肜也。”(《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为:做,担当
B.无欲速,无见小利——速:速度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使……足够,充足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停留
2.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子贡问政(于孔子)
B.(子贡)曰:“去兵。”
C.民(若)无信不立
D.逝者如斯夫,不舍(于)昼夜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可以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富足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躬自厚薄责于人
A.***鸡为黍食之
B.斯人也有斯疾也
C.必不得已
D.夫子莞尔
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的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百姓是不是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文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予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于使民——巧:灵巧
C.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哉——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定公问颜回曰/勾践说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善御乎/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善善矣/此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民力/樊哙侧盾以撞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