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仆道不(     )
(2)人益不事师(     )
(3)因抗颜而为师(     )
(4)哗笑之以为狂人(     )
(5)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
(6)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笑侮,收召后学(     )(     )
2.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本语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答案
1.(1)专、深厚(2)从师(3)指态度严正不屈(4)就(5)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6)冒犯,学生
2.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例证 师道衰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钧深致远,诚学者之师徒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日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迭仆之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日——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见识
D.君舍之——乃:就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原过其旁泣/子路拱
B.一则羡不孤/秦贪,负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深,人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陋也
D.当书相分/斧斤时入山林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文后的1~8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养生丧死(     )
(2)鸡豚狗彘之(     )
(3)庠序之教(     )
(4)孝悌之义(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违农
B.斧斤以入山林
C.无失其
D.勿夺其
3.“不违农时”意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这里指什么?统治者怎样会使百姓耽误农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段前三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句子形式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第1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2段的哪句话所论述的内容与第1段内容属不同的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第2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4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为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媚:讨好
C.不能无怨——望:盼望
D.粟五万石,爵执珪——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楚召我兄弟,非欲生我父也/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二子到,父子具死/每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
C.此剑直百金,与父/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既不得,掘楚平王墓/其无忘父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已有,还听信谗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赐?”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诣阙上书,授下邦主簿。累转监察御史。时蛮首反叛,诏怀古往招辑之。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乃俘其魁首,处其居人而还。蛮夷荷恩,立碑颂德。时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密画女人居高楼,仍作净满引弓而射之,藏于经笥。已而诣阙上言僧咒诅,大逆不道。则天命怀古按问诛之。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则天大怒,怀古奏曰:“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岂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希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则天意乃解。
  圣历中,阎知微充使往突厥,怀古监其军。至虏庭,默啜立知微为南面可汗。将授怀古伪职,怀古不从,将***之,怀古抗辞曰:“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以求生,请就斩,所不避也。”乃禁锢随军,因挺身奔窜以归。
  时始安贼欧阳倩拥徒数万,剽陷州县。授怀古桂州都督。才及岭,飞书招诱,示以祸福,贼徒迎降,自陈为吏人侵逼,乃举兵耳。怀古知其诚恳,乃轻骑以赴之,左右曰:“夷獠难亲,未可信也。”怀古曰:“吾仗忠信,可通于神明,况于人乎!”因造其营以慰谕之。群贼喜悦,归其所掠财货,纳于公府。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尽来款附,岭外悉定。
  复历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在为人吏所慕。神龙中,迁左羽林大将军,行未达都,复授并州长史。吏人闻怀古还,老幼相携,郊野欢迎。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下车而罢,出郊以候怀古。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而百姓奔赴愈众,其为人所思如此。(材料选自《旧唐书》,略有加工)
  【注】①瞅啜,突厥首领名。②始安,地名,今广西桂林。
1.下面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恩——荷:承受
B.以圣旨——希:迎合
C.因其营以慰谕之——造:修建
D.时崔宣道代怀古并州——为:治理
2.下面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其居人还/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
B.则天意解/断其喉,尽其肉,
C.不毁节求生/无何,宰卓异闻
D.怀古知诚恳/缙绅而能不易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弟子)密画女人居高楼。
B.乃禁锢(怀古)随军。
C.(朝廷)授怀古桂州都督。
D.下车而罢,(百姓)出郊以候怀古。
4.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明裴怀古坚持正义的一项是(     )
①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
②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
③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
④请就斩,所不避也
⑤飞书招诱,示以祸福
⑥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怀古审理案件,宁可触怒女皇武则天,也不违反法律使无辜者蒙冤。
B.裴怀古不惧被***拒绝担任突厥伪职,后脱身逃回朝廷。
C.由于裴怀古采取正确措施妥善处理反叛之事,岭外安定。
D.崔宣道治政不佳被罢官,百姓拥戴裴怀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勐,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勐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勣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节选自《旧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遂良博涉文史,尤隶书——工:擅长
B.所以诤臣必谏其——渐:渐渐
C.皇后自此未闻有——愆:过失
D.不问外人——合:应该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食器之间,苦谏何/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B.首创奢淫,危亡渐/师道不传也久矣
C.召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筹其事/作《师说》贻之
D.帝立昭仪为皇后/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遂良“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①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②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③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④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
⑤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
⑥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
B.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C.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则认为,皇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
D.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采纳。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
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