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卓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堆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以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著:彰显
D.庶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⑦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C
(4)①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②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③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成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裹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粱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焉——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附——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兵讨之——总:统领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     )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歙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代、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末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变亦酷矣/吾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孟德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祜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荜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盏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③戏:开玩笑,逗趣。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