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曰:“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推行仁政的思想,并不为当时的执政者所采纳,也不为当时的一些人所理解,难免产生孤寂感与不平之气。
B.“舍我其谁也”,说明孟子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任何人都无法动摇他。
C.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当抱负难以实现的时候,孔孟的唯心思想不可避免。
D.孔子和孟子都胸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所以成为被后世景仰的圣人。
(2)孔孟所言之“天”为何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答案示例:①孔孟所言之“天”是“天理”、“天意”、“天命”、“天道”等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真理”、“民意”。坚持真理、顺应民意,在今天还有着现实意义。②孔孟所言之“天”是“人类必须顺应的力量”,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尊重这种力量,顺应自然,也是仁德的表现。③受历史时代的限制,孔孟将无法解释的力量称之为“天”。这是孔孟思想中的糟粕,应该抛弃。(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谋:为……谋划。
B.请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前——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甚矣,汝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太子乃见王——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
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杼之——相:辅佐
B.崔杼之子——:挑拔
C.景公与陈无宇……封——诛:杀掉
D.始而相,久而相信——与:结交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庄公死,立景公——欲穷千里目,上一层楼
B.得庆封,负斧质——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
C.后世为法程——夫夷近,则游者众
D.其始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
  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列传篇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运送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名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困苦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     )
①白府请自捕逮
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
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
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王陶,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行服:守孝、服丧)。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已。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于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经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已为郎中。(《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闻而之,即解出亲——矜:怜悯、同情
B.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宽容、容忍
C.诸公其行,连辟之——多:称赞、赞扬
D.子己为郎中——除:授予官职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乐恢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
①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②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③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④恢劾奏凋、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
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后来焦永终因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之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受迫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妻每诛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户——没:淹没、遮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之悼栗——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纪其景物时世之变——独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蓬蒿没户,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耳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