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率,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率,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率,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以故人予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竞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宋瞿昙,藩益知名。
  张建封在徐州,辟为从事,居幕中,谦谦未尝论细微。杜兼为濠州刺史,带使职,建封病革,兼疾驱到府,阴有冀望。藩与同列省建封,出而泣语兼曰:“仆射公奄忽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弃州此来,欲何也?宜疾去!不若此,当奏闻。”兼错愕不虞,遂径归。建封死,兼悔所志不就,怨藩甚。既归扬州,兼因诬奏藩建封死时摇动军中。德宗大怒,密诏杜佑***之。佑素重藩,怀诏旬日不忍发,因引藩论释氏,曰:“因报之事,信有之否?”藩曰:“信然。”曰:“审如此,君宜遏事无恐。”因出诏。藩览之,无动色,曰:“某与兼信为报也。”佑曰:“慎勿出口,吾已密论,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释然,除秘书郎。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召藩,坚不去。
  藩寻改吏部员外郎。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出为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珀,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李藩》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拷竟罪——掠:拷打
B.有冀望——阴:暗中
C.秘书郎——除:除去
D.事果——寝:停止
2.下面的句子,全都表现李藩“孤峻”的一组是(     )
①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②争之不从,遂辞出
③怀诏旬日不忍发
④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⑤藩性忠荩,事无不言
⑥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藩为人轻财,父亲去世后,亲族中前来吊祭的,随手拿走他家财物他不禁止。读书时困窘不能自给,家人埋怨,他平静以待。洛阳发生盗窃案,他认为被诬者是冤枉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B.李藩在做张建封从事时,待人谦逊,从来不计较细枝末节的琐事,张建封病情危重,濠州刺史杜兼疾驱到府,想有所图,李藩哭诉着呵走了杜兼,杜兼很是惊讶,由此对李藩心怀怨恨。
C.德宗听信杜兼的诬陷,密诏杜佑***了李藩,杜佑一向器重李藩,不忍***他,并以全家性命为担保,尽力为他辩解,德宗终于听从了杜佑的话,在见了李藩之后,说他的相貌不像做恶事的人。
D.河东节度使王锷用数千万钱贿赂有权势的宠臣,想兼任宰相,皇帝也秘密下诏,同意王锷的要求。李藩为了阻止这件事,竟然把皇帝诏书作了删改,之后禀告皇帝,终使王锷未能得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兼错愕不虞,遂径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报之事,信有之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C
4.(1)杜兼仓促间惊惧没有料到事情的发生,于是径直回去。
  (2)因果报应的事,确实有吗?
  (3)德宗看到杜佑的辩解,怒气未消,立即追召李藩到朝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问: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其职之不——举:称
B.再四皆不——然:这样
C.之则狗也——烛:照
D.且数十——武: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柳枝横扫之——然其猛也
B.旦若遇之市——卒灭
C.过冉氏门东——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
D.主人疑狗不吠也——若惟恐人闻其声息者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人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部分用“/”断句。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6.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袆,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袆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袆与濂为总裁。袆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袆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袆。王不得已出袆见之,脱脱欲屈袆,袆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袆顾王曰:“汝***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之——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袆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袆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袆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袆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袆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写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统幹(    )
(2)访以当时之事(    )
(3)幹自多 (    )
(4)不小节(    )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     )
A.作《师说》贻之 
B.并、冀之士皆是异统
C.欲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乐其志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仲长统和高***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1.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3.“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节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梅州予书曰——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弓箭——畜:储备,置办
C.不旬日必见,死无矣——恨:遗憾
D.釜而爨,易子而食——县:同“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在朝,谷浮沉里中/鄙贱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予罪谪居筠州/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昔赵襄子厄晋阳/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D.故作传,异日以授之/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他俩,先见苏辙,再去见苏轼,不幸病死于途中。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风概。
C.本文选材典型,叙事简洁,辞藻华丽,富有感染力,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回味无穷,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揄扬巢谷之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既 见 握 手 相 泣 已 而 道 平 生 逾 月 不 厌 时 谷 年 七 十 有 三 矣 瘦 瘠 多 病 非 复 昔 日 元 修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