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哭庵传(清)易顺鼎    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哭庵传(清)易顺鼎    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3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哭庵传(清)
易顺鼎  
  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以黄衣绣褓缚之马背,驰数千里。遇蒙古藩王大军,为骑将所获,献俘于王。哭庵操南音,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王大喜曰:“奇儿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县令使送归。十五岁为诸生,有名。十七岁举于乡。所为诗歌文词,天下见之,称曰才子。巳而治经,为训诂考据家言;治史,为文献掌故家言;穷而思反于身心,又为理学语录家言。然性好声色,不得所欲,则移其好于山水方外,所治皆不能竟其业。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筑室万山中居之,又弃去。
  综其生平二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称为神龙。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称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之性,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
  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及母没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于是无一日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因自号曰“哭庵”。
  注:①夷:伯夷 ②惠:柳下惠 ③渠:通“遽”,立即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某县令使送归——趣:急忙
B、十七岁于乡——举:推举
C、忽东忽西,忽出忽——处:隐居
D、莫能以一诣之——绳: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誓哭终其身——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骑将所获——耳得之而
C、穷而思反身心——善假物也
D、独不见其母可哭——取之于蓝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易顺鼎,别号“哭庵”,此文为自传。既是自传,便少了许多为文的羁绊,在二、三两节介绍自己时,语含戏谑,自夸中透出自嘲。
B、第三节用语简省,短句连用,句式工整,节奏明快,音韵爽利,将哭庵才华横溢、率性放诞的“神龙”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谐趣横生。
C、易顺鼎自号“哭庵”,所以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一贯坚持认为“天下无不可哭”因而“无一日可哭”,这恰恰举是才子至性至情的表现。
D、文章先叙再议后解说:既概述人物主要生平,又对人物自圈自评,结尾道破“哭庵”一名的由来。结构合理,短小精洁,是传记的佳作。
4、用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及母没而父在不得渠③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移其好于山水方外,所治皆不能竟其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C
4.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及母没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
5.(1)就转移他的爱好到游山玩水和世外隐居上,所研究的学问都不能完成。
  (2)指责(反对)尧舜、轻视汤武的心,(他)就不曾有一天改变过。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县令)。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系喻体,请写出对应的本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选自《搜神记》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大怒,使之——相:审看
B.王即之千金——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子也。”——负:辜负
D.愿王自往视之——临:面对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     )
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对此大怒,***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赤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逃入山中,遇一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死,自己也献出生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率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橐:一种口袋。③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④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⑤翳形术:即隐身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之——觇:暗中观察
B.倚剑坐——危:端正
C.之,则纸人——烛:用烛光照
D.卜之而——爽:心里踏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自卜/今君亡赵走燕
B.才及地,急击/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审视,土偶/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皆犬血模糊/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为上卿——拜:授与官职
B.吾,不忍为之下——羞:羞耻
C.蔺相如止之曰——固:坚决
D.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终于,最终
2.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者
C.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功大——徒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会——不欲廉颇争列
C.相如素贱人——庸人尚羞之
D.相如廷斥之,辱群臣——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召为丞相史——除:授予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之——按:处置
C.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以……为兴趣
D.然百姓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B.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