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①武乡吴侯令阳信①,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①武乡吴侯令阳信①,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上海模拟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①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②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③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④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武乡:今山西武乡县。阳信:今山东阳信县。②筇杖:竹杖。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⑤廷掾:县的佐吏。
1.对文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为碑题名落款,作者为此作记。
B.县令让人将历届县丞、县簿和县史等人姓名题刻于石碑,作者为此作记。
C.县令将历届县丞、县簿等人在县史上记录姓名,作者为此作记并刻于石碑。
D.题刻历届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的姓名于石碑上,作者为此作记。
2.第②段“村父老”聚议态度鲜明,如对于________的官吏“泣”而“思”,对于_______的官吏“目以笑”。(每空两个字)
3.第②段画线句大量运用虚词“焉”,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循良寻常
3.大量“焉”的使用,音律上形成回环,具有韵味,生动地写出说话者神情变化丰富,写出村父老对于循良父母官的爱戴怀念。(意对即可)
4.不矛盾。作者认为不用石碑记名,是因为他认为父老百姓的议论已经对众官吏作出了评价,足以引起现在官员的重视;认为尽管这样还是要立碑、题名,是因为要用碑文提醒警示后代的官员,让他们对照前人,反思自己。(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
  [注]①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②资:积累。③原:同“源”。
(1)用原文词语填空。
  君子为学按照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做,这种方法就是“”;锲而不舍地运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这种过程就是“”;积累够了,自己能拿身边事物来印证学理的本源,这种境界就是“”。
(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羼。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附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祸害
B.然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较量
D.以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儿戏害其国——几捕系死
B.轻死生重于画——不患贫患不安
C.然人取去——君我呼入
D.譬之烟云过眼——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其身
C.吾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其乐而远其病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 “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馀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杼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阵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馀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建安四年,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六年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嗔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太祖崩,褚号泣呕血。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甚亲近焉。明帝即位,进牟乡侯,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褚薨,谥曰壮侯。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复赐褚子孙二人爵关内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许褚传》
  [注]①杆斗:盛水和酒的盆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令中男女,聚治石如杆斗者置四隅——壁:墙壁
B.褚飞石掷之,所皆摧碎——值:赶上
C.楮休下日,他等怀刀入——伺:窥察
D.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推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表现许褚勇猛过人的一组是(     )
①褚乃出阵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馀步
②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
③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
④太祖顾指褚,褚嗔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⑤他色变,褚觉之,即击***他等
⑥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褚曾聚集壮丁和宗族数千,共同抵御汝南葛陂的军队。最后筋疲力尽,箭矢用尽,粮食也不多了,许褚假意与敌人请和,商量用牛换取食物。敌人来取牛时,牛又都自己跑了回来。
B.建安四年,许褚跟随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当时徐他等人想要趁许褚休假时谋***曹操,许褚在家里心神不宁,就立即回到曹操身边,徐他等人阴谋败露被***。事后,曹操更加信任许褚。
C.建安十六年许褚跟随曹操到潼关讨伐马超、韩遂。在由潼关向北渡河时,许褚让军队先过河,而自己与虎士百余人留在南岸断后。马超率步兵一万多人来攻击曹操时,曹操的军队已全部过了河。
D.有一次曹仁由荆州来朝拜见曹操,在曹操还未出来接见时,曹仁在大殿外看见许褚,就邀请他坐下谈话。虽然曹仁与曹操关系亲近且正受到重用,但许褚认为自己是内臣,当众交谈即可,不愿和他私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先公太中讳,珦,字伯温,前后五得任子,以均诸父子孙。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得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寡居,公奉养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惧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归,嫁之。时小官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公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惟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左右使令之人,无日不察其饥饱寒燠。
  娶侯氏。侯夫人事舅姑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从叔幼姑,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是大时,能为此事否?”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
  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子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尝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皆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夫人七八岁时,诵古诗曰:“女子不夜出,夜出秉明烛。”自是日暮则不复出房阁。既长,好文而不为辞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笔札传于人者,则深以为非。(选自《近思录》卷六,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程颐所述,程珦为程颐之父。②任子:任用其子,指朝廷任用其子为官。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犯义理,则不也——假:宽容
B.侯夫人事舅姑以孝谨称——舅姑:公婆
C.夫人视,常均己子——存:存养
D.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护短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分赡亲戚贫者——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B.不严整——争割地赂秦
C.贵贱虽殊,人一也——庄人为寿
D.虽使令辈,不得恶言骂之——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下列对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B.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C.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D.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父慈和宽厚,对伯父叔父的子孙们尽心照顾,对自己女儿的出嫁,尽心尽力。
B.当时先父的官职不大,俸禄也少,能克己行义,确实难能可贵。
C.侯夫人教育小孩非常严格,吃饭时,孩子如果挑食,她总会斥责他们。
D.侯夫人好文学,但不写诗文,也反对世上的妇女以文章和书信传示给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