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新疆自治区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
  时梁兴等略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喻,出者相继,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兴等惧,将馀众聚鄜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仿如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
  评曰:郑浑恤理有方,抑魏代之名守乎!(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梁兴等吏民五千馀家为寇钞——略:劫掠
B.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誓——要:约定
C.温信者与孤老为——比:作邻居
D.乃课树榆为篱,并树五果——益:有好处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浑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①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②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
③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
④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
⑤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人倍常
⑥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长郑泰去世后,郑浑带着侄子郑袤到淮南避难,虽然袁术对他厚礼相待,但因兄长郑泰与豫章太守华歆关系很好,郑浑于是又渡江投奔了华歆。
B.面对梁兴等贼寇作乱,郑浑没有听取迁移郡所的建议,而是采取各种办法积极应对,使贼寇恐惧,最终在夏侯渊的协助下,率领吏民彻底清剿了贼寇。
C.太祖征伐汉中时,担任京兆尹的郑浑针对百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移居的法令,合理地安排百姓,勉励他们务农,让他们明白禁令,并揭发违法者。
D.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时,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广开稻田,郡人起初都不理解,后来粮食丰收,深受其惠的百姓撰文刻石颂扬他的功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A
4.(1)现在应当为这些人广开投降的门路,宣传并使他们明白国家的恩德和信义。如果(只是)保住险要的地方而(一味)自守,这就显出(自己的)软弱。
  (2)等到太祖的大军进入汉中时,郑浑运送的军粮最多。郑浑又派百姓去汉中屯田,没有逃亡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一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 “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 “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注]①鞫:审问,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领望久矣——引:伸着
B.陛下听断于直——委:委托
C.若不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之——过:指责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     )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⑥止不敢使朝廷妄***一人耳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威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一人,宜天之报公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碬,碬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刺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救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擒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gǔ):字兰石。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失败
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①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李鸿章募淮军援江苏,铭传率练勇从至上海,号铭字营。招抚南汇降贼,简精锐隶其军。贼由川沙来犯,击败之,连克奉贤、金山卫,累功擢参将,赐号骠勇巴图鲁。
  ②光绪六年,俄罗斯议还伊犁,有违言,急备边。召铭传至京,疏陈兵事,略谓: “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其机括则在铁路。铁路之利,不可殚述,于用兵尤为急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防不胜防,铁路一开,南北东西呼吸相通,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权操自上,不为疆臣所牵制,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之觊觎,胥在于此。”疏上,虽格未行,中国铁路之兴,实自铭传发之。
  ③十一年,法兰西兵扰粤、闽,诏起铭传,督台湾军务。敌三犯沪尾,又犯月眉山,皆击退,歼敌千余,相持八余月。十一年,和议成,法兵始退。初授福建巡抚,寻改台湾为行省,改台湾巡抚。檄将吏入山剿抚南、中、北三路,前后山生番,薙发归化丈田清赋,溢旧额三十六万两有奇,增茶、盐、金、煤、林木诸税。始至,岁入九十余万,后增至三百万。兴造铁路、电线,防务差具。屡因病陈请乞罢,久始允之。
  ④二十一年,朝鲜兵事起,屡召,以病未出。寻卒,诏念前功,赠太子太保,赐恤,建专祠,谥壮肃。(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三》,有删减)乙(公)常以古兵家皆以治兵列奇零之数,其正者则在治国,故雅不以武功自震禳,尤殚精经世之务。(节选自《刘壮肃公家传》,江宁程先甲撰)
  [注]①生番: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多指少数民族或外族。②薙发:剃发。③震裸:显扬,表露。
1.写出下列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1)精锐隶其军_______________
(2)防不防_______________
(3)将吏入山_______________
(4)奇零之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不为疆臣所牵制
B.故雅不以武功自震禄
C.列坐其次
D.暮去朝来颜色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其机括在铁路(2)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
B.(1)于用兵尤急不可缓(2)众谓予一行可以纾祸
C.(1)立自强之基础,杜外人觊觎(2)富与贵,是人所欲也
D.(1)(公)常古兵家皆以治兵列奇零之数(2)引为流觞曲水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俄罗斯议还伊犁,有违言,急备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田清赋,溢旧额三十六万两有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程先甲赞刘铭传“尤殚精经世之务”,甲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①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②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③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④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武乡:今山西武乡县。阳信:今山东阳信县。②筇杖:竹杖。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⑤廷掾:县的佐吏。
1.对文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为碑题名落款,作者为此作记。
B.县令让人将历届县丞、县簿和县史等人姓名题刻于石碑,作者为此作记。
C.县令将历届县丞、县簿等人在县史上记录姓名,作者为此作记并刻于石碑。
D.题刻历届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的姓名于石碑上,作者为此作记。
2.第②段“村父老”聚议态度鲜明,如对于________的官吏“泣”而“思”,对于_______的官吏“目以笑”。(每空两个字)
3.第②段画线句大量运用虚词“焉”,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