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颍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听政——权:权且
B.范仲淹以教生徒——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利——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神童荐之——旌其所为
B.欲群材以更治——相如持璧却立
C.宸妃生圣躬天下主——窃大王不可取也
D.辅臣例宣借者——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因而深得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晏殊性情暴躁、自恃清高,曾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因而或被免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从中暴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
C.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晏殊去世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B
4.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5.(1)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着帘子汇报,使太后在帘子内听政,不能看到他们是谁。 
  (2)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方山子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里之侠皆之——宗:尊崇
B.晚乃于光、黄间——遁:隐居
C.余既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D.见方山子两骑——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屋高——吾尝跛望矣
B.过岐亭,适见——激于义而死者也
C.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亦足富乐——奚知其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2.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兄以斗粟之——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不可遏——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者险之——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泛月迎风——堪:堪称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选自《闲情偶寄》)
1.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
3.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