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许秀才传(清)魏禧 许王家字君聘,一字又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许秀才传 (清)魏禧 |
许王家字君聘,一字又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乙酉北兵南下,八月下剃发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时,祝我为何如人?此发岂复可毁伤耶?”或劝王家曰:“君一秀才耳,未食天禄,奈何遽以身殉乎?”王家曰:“吾已名列学宫,亦朝廷士也!”以父母属妻顾氏曰:“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父母素知王家为人,亦忍涕谓王家曰:“汝行汝志,勿以我二人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死,时年三十有九。妻顾氏亦挈两女赴河,水浅,人救之,不得死。亲戚乃群绕顾氏相与语之曰:“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且汝夫以堂上二人托汝,今背其言,陷夫于不孝,虽死,汝夫犹将恨汝。”诸亲戚收王家尸殓之。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观者百数十人皆惊叹。 魏禧曰:“王会者,笃实君子也,与禧善,长为禧道许秀才事。甲、申国变,吴门诸生许玉重饿死于学宫,二许不知同宗族否?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禧曰:“此不可以责望天下士。士苟奋然出此,虽圣人不以为过。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颡恐后期,及夫毁章甫,裂缝掖②,昔之鸣玉垂绅者,莫不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于此有贫贱士,不食朝廷升斗之禄,无一级之爵,顾毅然舍其躯命,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惜夫穷乡下里,匹夫老生之以死殉义者多有其人,禧不及闻,闻之或不详,而不能为之传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甲中国变: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于景山自尽。是年为干支纪年甲中年,时称“甲申国变”。②毁章甫,裂缝掖:章甫、缝掖均为古代儒者的服饰,此处以“毁章甫,裂缝掖”指清兵入关之后,勒令汉人剃发易服,改变华夏正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父母属妻顾氏——属:托付 B.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保:养育 C.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何:为什么 D.不能为之传也——传:作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刻画了许秀才“殉义者”形象的一组是( ) ①闻之,悲号不食久之②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③此发岂复可毁伤耶 ④以父母属妻顾氏⑤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⑥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清军的剃发令,许秀才决心抗命殉国。得到父母的支持,许秀才投河而死。入殓时面色如常,衣冠整齐。 B.在丈夫许秀才以死殉义后,顾氏也带着女儿跳河自尽,被救起后,亲友劝她不要违背丈夫的遗言,让丈夫背上不孝之名。 C.魏禧觉得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苟且偷生,不能与两位许姓读书人的凛然大义相比,十分羞愧。 D.魏禧认为,那些以死殉义的平民百姓比那些追随崇祯皇帝而死的达官贵人更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C 3.D 4.(1)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 (2)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 (3)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使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秦士录 宋濂 |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本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D.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3.下列省略句括号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弼 死 未 二 十 年 天 下 大 乱 中 原 数 千 里 人 影 殆 绝 玄 鸟 来 降 失 家 竞 栖 林 木 间 使 弼 在 必 当 有 以 自 见 惜 哉 弼 鬼 不 灵 则 已 若 有 灵 吾 知 其 怒 发 上 冲 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倜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且斗,君宜亟去。”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①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②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饁③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留知顺州。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诏录其家五人。 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 [注]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饁:送食物。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谒:拜谒,拜访 B.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次:驻扎 C.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罹:遭遇 D.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殿:殿下,尊称 2.下列句子表现陶弼“文武双全”的一组是( ) A.课民植木官道旁——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B.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为土囊千余置道上 C.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至李师中,卒浚之 D.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所得俸禄,悉以与人 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弼年轻时在吴中游历,多次遇险,又多次幸免于难,说明他的机敏。后来遇上丁谓,他才得以学兵法,讨贼立功,做上阳朔主簿。 B.陶弼受杨畋之命,准备领兵前往会合诸将合击侬智高。但还没有到达,侬智高就领兵仓皇退去。陶弼在途中遇上了许多侬智高的散兵,陶弼就假托杨畋的命令,张榜于道路两旁,答应不处死他们,于是收得了一千多投降的散兵。 C.陶弼作为一方父母官,很能为百姓着想。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上级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大为便利;他身先士卒,领导军民抗洪救灾,使邕州遭受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D.陶弼跟随郭逵征战富良江,得胜班师时,由于组织不善,军队非常混乱。全仗陶弼临危不乱,妥善组织,郭逵才能平安回来。陶弼非常乐善好施,所得的俸禄,都拿来分人,而自己家里却很贫困。他死后,他的妻子还要租房子来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饁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果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舟江涣。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舟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涂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昧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啃。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攀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适:恰好 B.还,与舟人治祭具——治:置办 C.既济,疑有神阴相——相:帮助 D.再拜跪伏,祝毕——祝:祝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祥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读来令人悚然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眷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的业绩,将全部的笔墨倾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办直指使者①,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②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③,佩环块,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④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⑤,衣黄襜褕⑥,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⑦违命出奔,辄⑧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汉书·隽不疑传》) [注]①直指使者:汉代官职,平时穿绣衣,负责监察官员,调动军队,可以诛杀各地官员。②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 ③櫑(léi)具剑:古代长剑。④躧(xǐ)履:趿拉着鞋。⑤旐(zhào):技旗的一种。⑥襜褕(chānyú):直裾禅衣(古短便装)。⑦蒯聩(kuǎikuì):卫灵公太子。⑧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奔,辄立位后拒绝他返卫。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过 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诣:到……去 D.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距:离开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 ) ①治《春秋》,为郡文学②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 ③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④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⑤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⑥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郡国豪杰,欲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官吏百姓都敬重他。 C.隽不疑巡查郡县,都要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残,与他母亲对他严格要求有关。 D.天子和大将军霍光非常赞赏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久,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榜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竞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 )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②以灯檠投之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④试之文,立就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3.卞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