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 ②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 |
③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 | ④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 |
⑤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 | ⑥帝乃令贵人赢服变处,一针即差 |
1.B 2.C 3.C 4.D 5.(1)即使是贫贱的奴仆,(也)必定尽心尽力去治疗,而医治贵人,有时却治不好。 (2)精神存在于手心之中,可以领会但不言传。(意对即可) | |
答吕翌山人书 韩愈 | |
愈白: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辔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砻磨以世事。又自周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杂而不贯,故设问以观吾子。其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方今天下入仕,惟以进士、明经及及卿大夫之世耳。其人率皆习熟时俗,工于语言,识形势,善候人主意。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坏,恐不复振起。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非谓当今公卿间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系麻鞋,率然叩吾门;吾待足下,虽未尽宾主之道,不可谓无意者。足下行天下,得此于人益寡。乃遂能责不足于我,此真诚仆所汲汲求者。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灼灼明矣。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愈顿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又自周后文弊——弊:衰坏 B.各自名家——名:作动词用,即“称”意思 C.工于语言——工:擅长 D.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是:这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A.①以吾子始自山出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其已成熟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 ②泉涓涓而始流 D.①乃遂能责不足于我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自我衡量如果世上没有孔子,就不应当有学生排列眼前。意为没有资格招收学生教授学业。 B.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我不能像六国时候那些贵族公子们那样把道义进行交易买卖。作者把自己与六国公子相比,强调自己交友收徒的目的在于传习圣人之道。 C.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吕翌的议论虽然不够恰当,然而能够指责自己的缺失,已可证明不是阿意曲从之流。为此,作者才打算善待他、举荐他。 D.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我想要极力引进您这样能够无所畏惧、不顾个人得失和仁途进退的人到朝廷上去,来进行斗争和补救时弊罢了。由此可见,作者十分欣赏那些拥有正直独立人格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变官场钻营吹拍、随风靡倒的风气,来稳定时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这是写给吕翌山人的一封回信。山人,处在山野之人,指隐士。唐朝不做官的知识分子自称山人的甚多。然而这位吕翌山人想来还是渴望进入仕途的。从这封信中看,吕翌曾经去拜见过韩愈,当是有所求的。 B.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是以乐于提携后进、团结同道著名的,曾和不少人建立师生关系。本文最后作者说要吕翌安心等待,意为准备好好地接待他、举荐他,更可见这种光明磊落的风度。 C.文中就吕翌的不正确看法进行深刻地分析,对腐败的社会风气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大力地标举了正直独立的人格。义正词严而语气婉转恳切,反复抑扬而气势充沛。 D.文中对官场“善候入主意”虽然痛心疾首,但还是可见作者在屡经直言遭祸之后,锐气豪情大大衰减、大不如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谓当今公卿间是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子 贡 问 师 与 商 也 孰 贤 子 曰 师 也 过 商 也 不 及 曰 然 则 师 愈 与 子 曰 过 犹 不 及。 | |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对文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为损重赀——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尤:责怪 D.宜庭者庭——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 ] | |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两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
[ ] |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的画线语句。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 |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旱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遏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遏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遏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 | |
A.臣早失怙恃——怙恃:指父母 B.轼狂狷寡虑——狂狷:狂妄急躁 C.轼感荷恩贷——恩贷:恩情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无任:不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A.为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惟宽其狂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D.使得出于牢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刑。’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竞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旦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注]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虞——虞:忧患 D.我已与其断当讫——断:推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A.旋以海内无虞——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阅而从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魏确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
申甫传 汪琬 | |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使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住,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全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xī):嬉戏。②瘗(yì):埋藏。③窭(jù):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道人濒行——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C.遽薄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