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令。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大王来何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
答案
1.D 2.A 3.C |
举一反三
朱竹君先生 传姚鼐 |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集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为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唯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知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胜,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 ] |
A、会上下诏求遗书 会:适逢 B、且言搜集之道甚备 备:齐全 C、所欲著书皆未就 就:靠近 D、先生于伯思,皆高才耽酒 耽:沉溺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①时于其间属文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①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②佯狂不知所之者 C、①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 |
A、朱竹君年轻时就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过编修、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和福建学政等官职。 B、朱竹君建议开局搜寻古籍,得到军机处大臣刘文正、于文襄的大力支持,朝廷因此开设四库全书馆,朱竹君也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撰。 C、朱竹君喜好交游,朋友众多;为提携后进之士,常常称道他们的优点,掩饰他们的缺点。他时常在与朋友饮酒谈笑之间写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写得很好。 D、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识了朱竹君,并在一起慷慨谈论。他认为朱竹君不幸早逝,一是过于喜欢喝酒,二是朋友众多,交往甚密而导致过度劳累。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范增论 苏轼 |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选自《苏轼文集》)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暗中勾结 B.稍夺其权 稍:稍微 C.独恨其不蚤耳 恨:遗憾 D.义帝必不能堪 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
A.然则当以何事去 则思知足以自戒 B.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泉涓涓而始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义帝熊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4.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依烛之式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闻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晋军函陵 军:驻军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2.下列句中划线“之”与例句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国之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②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死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③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④微:无,没有。⑤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⑥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⑦自经:上吊自杀。渎,小沟渠。 (1)将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如何看待“管仲相桓公”这件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张玄素上书谏太宗 |
|
乙卯,圣朝发卒修治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以为:“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备宫室,非今日之急务。昔汉高祖纳娄敬之说,自治阳迁长安,岂非洛阳之地不及关中之形胜邪!景帝用晁错之言①而七国构祸,陛下今处②突厥③于中国,突厥之亲,何如七国?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乘舆可轻动哉!臣见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二千人曳一柱,以木为轮,则戛摩火出,乃铸铁为毂,行一二里,铁毂则破,别使数百人赍铁毂随而易之,尽日不过行二三十里。计一柱之费,已用数十万功④,则其余可知矣。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之财力,何如隋也? 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资治通鉴·唐纪九》) 注:①晁错曾建议削藩 ②处:杂处。 ③突厥:北方游牧民族 ④功:劳力 1、对下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A、别使数百人赍铁毂随而易之 易:扔掉、扔弃 B、铁毂则破 毂:车轮的代称 C、别使数百人赍铁毂随而易之 赍:携带 D、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 恶:厌恶 2、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
①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 ②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也 ③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 ④岂得不先为忧,而宫室可遽兴…… A、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而用法也相同” B、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而”用法也不同 C、两个“以”用法相同,两个“而”用法不同 D、两个“以”用法不同,两个“而”用法相同 3、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构成张玄素上书劝谏的现实原因的一组 |
[ ] |
①洛阳未有巡幸之期而预备宫室,非今日之急务 ②景帝用晁错之言而七国构祸 ③今处突厥于中国 ④隋氏初营宫室,近山无大木,皆致之远方 ⑤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 ⑥且今日之财力,何如隋也?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 A、③④⑤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4、下列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
A、张玄素上书充分肯定汉高祖纳娄敬之说、汉景帝用晁错之言,意在希望唐太宗也能效仿他们,从而采纳自己的谏言。 B、张玄素有忧患意识,文中劝谏唐太宗要首先忧虑“处突厥于中国”可能产生的祸患。 C、张玄素考虑到现在洛阳“近山无大木”,营造宫室艰难,百姓劳苦,因此上书劝谏。 D、唐太宗对张玄素说他不如隋炀帝,非常恼怒。斥责他竟狂妄到如此地步。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