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凌虚台记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西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凌虚台记 苏轼 |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①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祈年、橐泉、长杨、五柞、仁寿、九成:皆为宫殿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于南山之下——国:国家 B.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杖:拐杖 C.霜露之所蒙翳——翳:覆盖 D.相寻于无穷——寻:寻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都邑之丽山者——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B.以其土筑台——以告其从事苏轼 C.昔者荒草野田——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D.尝试与公登台而望——退而为之记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A.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B.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C.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D.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B 3.C 4.(1) 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有所损益,但情理是不该这样的。 (2)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 (3)回想它们当时(一个时期)兴盛的状况,那种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哪里只是超过凌虚台百倍呢?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②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炫熿:张扬炫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练以为揣摩 简:简洁 B.臣请奏其效 奏:进言 C.于是乃摩燕乌集阙 摩:接近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倨:傲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其如是,孰能御之 B.是皆秦之罪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C.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妻侧目而视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3.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A.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B.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C.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D.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
李君山房记 苏轼 |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弊:坏 B.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苟:马虎 C.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 涉:渡过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 遗:赠给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①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C.①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D.①公择既已涉其流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B、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C、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父①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②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通“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③,诸后使者皆称博望侯,以取信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选自《汉书·张骞传》) 注:①堂邑父:姓堂邑,名甘父,是中国汉朝时的西域胡人,为堂邑县一贵族家奴仆。②传: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③凿空:凿开孔道,指开辟通往西域之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必更匈奴中 更:经过 B.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赂:贿赂 C.即臣大夏而君之 臣:使……臣服 D.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结婚:指结为姻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与共击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堂邑父为奉使君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诸后使者皆称博望侯 乃使其从者衣褐 3、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B.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C.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D.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吴山图记 归有光 |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①,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②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③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④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⑤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⑥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⑦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廷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注】①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②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③扳(pān)留:挽留。扳,通通“攀”。④增重:增荣。⑤尸祝:古代掌管祭祀的人。此处活用为动词,祭祀。浮图:指寺院。老子之宫:指道观。⑥惓惓(quánquán):同“拳拳”,诚挚,这里指思念不忘。⑦韩魏公:即韩琦。北宋名相,曾在黄州居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治:管理 B.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忍:舍得 C.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宜:便宜 D.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被:遭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尚有西子之遗迹/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B.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C.君于吴之山川/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D.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B.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I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C.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时与臣游,项伯***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