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8分)落第长安常 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8分)落第长安常 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8分)
落第长安
常 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小题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4分)
小题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小题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小题2:“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可捧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用作量词修饰“月”,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在比较中体会诗人感情的异同点。要抓标题,抓关键字,抓情感字,从而体会诗人意图。
试题分析:
小题2: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炼字题,要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和表达效果。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
举一反三
(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小题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小题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小题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小题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请分条陈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小题1: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2)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同心而离居,        。(《涉江采芙蓉》)
(4)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7)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8)        ,任重而道远。(《论语》)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小题1: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4分)
小题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