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7分)[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元)张可久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在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7分)[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元)张可久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在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7分)
[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
(元)张可久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在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注释]①忘机:忘却心计。②泛泛:在水面飘浮或浮行的样子。
小题1:画线句写的是 情景,“懒”状出  之情态,“慵”状出黯然神伤之情态,“怕”状出     之情态。(3分)
小题2:赏析本曲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答案

小题1:既别(别后) 无可奈何 孤苦难耐(每空1分,其中第一空写“离别”不给分,第二空第三空只要语意相符即可,字数上不做要求。)
小题2:(1)运用夸张的手法。以“画船儿载不起”“满东州”写出了离愁别恨之重之浓。(答“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一句化虚为实或化抽象为具体且言之成理可给2分,但不能与夸张同时给分)(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六句主要为实写,七至十句为虚写。(3)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依依岸柳”仿佛含情,却更令人伤心;抒情主人公常与“泛泛沙鸥”相对,却更显寂寞凄凉。(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2点即可。答“化用”或“对偶”且分析有据,给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本题实质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想象对方来写对离人的思念是诗词中常用的技巧,根据这种技巧可以较为迅速地理解本句的内容。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因为本曲有景物的描写,因此手法应先想到融情于景,再根据内容可确定虚实结合,由“画船儿载不起离愁”“载不起”可想到夸张。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举一反三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上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4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小题1: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小题2: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题乌江亭                          乌江亭
[唐]杜牧                           [宋]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是项羽自刎之处。
17、(1)上面两首诗歌从形式上都属于         ,内容上都属于          诗(2分)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却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8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描摹。(4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