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水仙子无名氏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水仙子无名氏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题文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4分)
【题文2】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
答案

小题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登高望乡,倍感孤独;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4分)
小题2: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的特定景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 (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2:
试题分析: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题目(5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小题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试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习题。(11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小题1: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小题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小题1: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兮辞》)
小题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4: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小题5: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题型:其他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                                        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小题1:这两首唐诗都写了采莲女子采莲的情景,但写得各有侧重。王诗侧重表现采莲女子        ;白诗侧重表现采莲女子                 诗更富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更富有生活气息。
小题2:白诗很注重细节描写,请你找出诗中的细节描写并加以简要赏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叶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小题1: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前两句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是一幅简洁的秋景秋色图,从这个图景中看不出诗人明显的爱憎。
B.诗中“噢”字以下道出了诗人的领悟:已是深秋,并点明对此景有独特的感受。
C.此诗迥异于他人的新发现在于“绿色的生命有热血”,即赋予绿色以生命、和平、蓬勃生长之意。
D.诗的末句虚实兼备,既写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喻指作者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