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送高郎中北使杜审言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①,拜手落花春。饯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送高郎中北使杜审言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①,拜手落花春。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送高郎中北使
杜审言
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拜手落花春。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①《左传》记载:春秋时间,魏绛北和戎狄,成就了晋国的霸业,悼公特意为此将郑国进献的编钟和女乐的一半赏赐他。
小题1: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但两诗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4分)
小题2:这两首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感情基调有何差异?试简要概括。(4分)
答案

小题1:(4分)杜诗写作者送友人出使北方,抒发的是对友人旅途劳苦的关切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激励劝勉之情。(2分)刘诗写作者为友人饯行,抒发的是别离时不绝如缕的愁思和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2分)
小题2:杜诗直抒胸臆,活用典故;(1分)感情基调高昂向上,豁达乐观(1分)。刘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感情基调缠绵低缓,伤感含蓄(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从两首诗的标题区分,“送高郎中北使”“饯别王十一南游”,一个是送朋友出使,一个是饯别朋友,杜诗既有友情,还有国事;刘诗仅限于友情。杜诗轻松明快,所以因北狄愿和亲的喜悦之情。而刘诗由“泪沾巾”“愁白苹”可见,全诗均为忧伤之感。
点评:诗歌的比较阅读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有相似点但又有细微区别的诗歌,本题所选材料很好,同为送别诗,但情感截然不同,命题者好命题,学生答题也有话可说,不至于答空话、套话。
小题2:
试题分析:杜诗“歌钟期重锡”一句是很明显的用典,由于是去谈和亲的事,作者肯定心情愉悦,希望朋友能早将此事达成,所以心情肯定是高兴的,因此情感基调为高昂的。而刘诗有明显表达情感的词语“泪”“愁”,所以其感情基调为低沉的。
点评:这道题表现手法的答案不规范,“直抒胸臆”不是表现手法,是抒情方式;杜诗除了用典外,还有记事抒情。通过记叙友人去北狄和亲一事,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举一反三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5分)
小题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7分)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西京:长安。
   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
    5.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小题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做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洞仙歌     晁补之
泗州中秋作
青烟幂①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③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④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 ①幂,遮盖。②蓝桥,在陕西蓝田蓝溪上。③云母屏:云母做的屏风。④胡床:可折叠的绳床。
小题1:这是一首赏月词,通篇写月却不见“月”字。请你从词中找出两处描写月的词语,并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词人在赏月时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小题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意?(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小题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4分)
答:                                                                
小题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