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11分)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古代诗歌阅读(11分)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5分)
小题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6分)
答案

小题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小题2: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点评:回答该题型时要注意两点,一要知人论世,二要结合诗文进行分析。
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中“如何表现”四个字提示我们该题考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中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要在词句中一一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一语双关。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举一反三
诗歌鉴赏(7分)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西京:长安。
   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
    5.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小题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做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洞仙歌     晁补之
泗州中秋作
青烟幂①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③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④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 ①幂,遮盖。②蓝桥,在陕西蓝田蓝溪上。③云母屏:云母做的屏风。④胡床:可折叠的绳床。
小题1:这是一首赏月词,通篇写月却不见“月”字。请你从词中找出两处描写月的词语,并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词人在赏月时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小题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意?(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小题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4分)
答:                                                                
小题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小题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