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②云梦泽:水泽名,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
(1)颔联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请作赏析。(4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案
(1)用了夸张手法上句写出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地带,都受了湖的滋润;下句写出湖水澎湃动荡,似乎撼动了岳阳城。上句突出湖的浩阔,下句突出湖的气势。(4分)
(2)不甘心闲居无事,希望出仕求官,只不过找不到门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4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j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闻笛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小题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小题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官舍竹
王禹傅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做***虚衔。
(1)第三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诗人通过“官舍竹”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耀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古徐州:指镇江。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小题1:试分析“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写景上的特色。(4分)
小题2:“往事忆孙刘”中的“孙刘”指谁?作者“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词作借古抒怀,写了叔子“襄阳遗恨”这一“古愁”,那么作者的“今愁”又有哪些?(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小题1:“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小题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                                                                            
                                                                                
小题2: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