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葛立方(南宋)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葛立方(南宋)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葛立方(南宋)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注:水芝,荷花的别名。
(1)上片写出了荷花哪些特点?(2分)
答:
(2)这首词在用语方面善用叠字,它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1)妩媚多姿、不攀不附。(“红”既写其颜色之美,同时也写其开放之盛;“袅袅”则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说荷花脉脉含情地生长在这蒹葭之浦。这一个叠词,写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词人的志趣。)
(2)本词叠字运用多而且好,句句有叠字,连绵而下,互相映衬,自然贴切,如“袅袅”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脉脉”“淅淅”“淡淡”“疏疏”对荷花进行了点染烘托。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真可谓“妙手无痕”。
解析
(1)2分
(2)4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吴文英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①大白,酒名。
(1)联系全词,说明首句中的“天涯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分)
(2)词的下阕“霜花强弄春颜色”句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这首词的末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纵笔三首①(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①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
(1)《回乡偶书》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有一个“笑”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族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②金张籍旧业:指汉代金日磾和张汤家的子孙,自武帝时起,到平帝止,七代为内侍。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小题1:“幽”是这首诗的“诗眼”,请具体分析这首诗是怎样紧扣“幽”字写景抒情的。(6分)
答: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表现的是作者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表现的是作者凄凉的心境,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结合这首诗简要说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②云梦泽:水泽名,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
(1)颔联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请作赏析。(4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