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更漏子·本意王夫之①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扁②。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①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扁②。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
[注释]①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亡,举兵衡山抗清,兵败赴广东肇庆入桂王政权。桂林破后,退归中居石船山下,著述以终。②“声缓缓,滴泠泠”:漏壶滴水声。扁:闭上,合上。 (1)这首词写了长夜的哪些“秋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 (2)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或:对天下兴亡之事的关切)。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或:反清复明壮志未酬)。(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1.从内容上看,这首七言律诗的前两联重在___________,后两联重在___________。 2. 颈联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有人说这里有八苦,请你写出其中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1.这首诗第一、二联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除了表达思乡之情及身在异乡的孤独凄苦的心情外,还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请就第三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选择一种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