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江宿汤显祖寂历①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注】①寂历:寂寞、冷清。 1.前两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
江宿 汤显祖 寂历①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
【注】①寂历:寂寞、冷清。 1.前两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稀”与“微”。“稀”字写出了江上渔火的稀少与微弱,“微”字写出了残月下树林的朦胧;营造了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静景,通过江水、渔火、残月、岸林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清幽、朦胧之景;后两句是动景,“水鸟惊犹宿”是静中有动,“流萤湿不飞”是动中有静。整首诗歌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并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静幽与清寒。(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举一反三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描绘五幅图画,揭示深秋时节特征,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衬托莺莺的离人伤感之情。 B.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一片树林染红了呢?都是离别之人的伤心泪水!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意境。 C.运用对偶、排比、拟人、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心理。 D.作者把苏轼词中的“黄叶”改成“黄花”,这就与后面的红叶不重复,满地黄花配上满树的红叶,更能表现秋色的凄凉。 |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A.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抒情写意,从不同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B.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想使疏林挂住斜阳也是枉然,用客观事物衬托远行人去意已决,难以挽留。 C.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曲词真实、细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离别之苦。 D.莺莺因将与张生分别而消瘦。虽然高度夸张,却准确地写出了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的状况。 |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人也么哥?兀的不闷***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惶惶的寄。 A.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B.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憋闷,无心梳妆打扮,从今以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 C.叮嘱张生分别后,隔一段时间再寄书信来,不要影响进京应试。 D.运用民间口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造成音节和韵的回环流转,与莺莺抽泣的声音和心情相合拍。 |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A.一、二两句用典,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 B.三、四两句作者用夸张修辞手法,使人物情感已呈奔腾向前发展之势,表现了人物极度悲哀之情。 C.五、六两句,故作回转——虽然马上就要分别了,姑且喝一杯送行酒吧,在宽慰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 D。最后三句,作者纵笔把人物感情推向高潮,使整支曲子散落有致,人物内心活动波澜起伏。 |
对下面曲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这段曲词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一体。青山疏林、淡烟浓雾、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候秋天郊外的画面。 B.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都是莺莺眼里的景物,可以说这些景物是为情而设的,却又是随手拈来,自然贴切,没有一点牵强和雕琢的痕迹。 C.“无人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二是指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以景来写心理活动。 D.“听马嘶”,听到马叫声,却看不到骑马的丈夫。“无人语”与“听马嘶”两相映照,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