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1.诗中使用了六个叠音词,“青青”“郁郁”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盈盈”“皎皎”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娥娥”“纤纤”是形容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这些叠音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的对比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楼上少妇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不能实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B.青青草色、郁郁翠柳的生机盎然与少妇内心的孤寂、哀怨形成了鲜明对比。
C.少妇外表装束的艳丽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抑郁形成了鲜明对比。
D.景物色彩的自然生成与少妇外貌色彩的有意粉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王昌龄题为《闺怨》的绝句。请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自选角度说出它们的两个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植物生机茂盛/丰姿/美貌/增强音调的和谐,使被修饰对象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2.A
3.构思不同:《青青河畔草》先写景,后让人物出场,再写人物的身世和心中愁绪;《闺怨》让人物先出场,后写景,再写人物因观景而产生后悔之情。
  人物心情不同:《青青河畔草》中女主人公的心情始终没有变化,“悲”贯穿始终;《闺怨》中女主人公的心情由无忧无虑,到见到“杨柳色”而产生怨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1.阅读1~2节,思考: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3~4节,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6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节,回答下面的题。 孔雀东南飞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下列关于这几句诗的写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铺陈和排比
D.赋、比、兴
2.下列关于刘兰芝“事事四五通”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希望以此获得焦母的好感,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表现了兰芝一方面内心非常痛苦,另一方面仍要在婆婆面前表现得坚强。
3.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定,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在无辜被遣时的镇定、从容和坚强。
D.表明刘兰芝有意打扮,要体面地回娘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用什么办法做我丈夫的标志呢?骑白马走在前,身后跟着小黑马。
B.根据什么标志认出我丈夫?骑着白马紧紧跟随着一匹小黑马。
C.用什么来作为我丈夫的标志呢?让他骑一匹白马跟随一匹小黑马。
D.根据什么辨认出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走在前,小黑马驹跟在后。
2.本文为什么要以“陌上桑”为题?可否换成“秦家女”或“罗敷严词拒太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本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 军 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碎”和“独”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中两次写到明月,既以景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点明了时间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这就将情、景、事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B.本诗分四层,每八句为一层。一层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表明忧闷难解;二层主要写思慕故旧贤才;三层主要写获得贤才故旧时的欢爱之情;四层表示自己要广招天下人才,实现全国统一的抱负。
C.本诗由“点”到“面”,内容逐层深入,感情回环跌宕,结构谨严。在风格上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D.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