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赠少年【唐】温庭筠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赠少年【唐】温庭筠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1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北京模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1.“月照高楼”与“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照高楼”中的“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月上柳梢”中的“月”极尽缠绵之意,“晓风残月”中的“月”含有悲凉之情。(意对即可)
2.我同意这种说法。“酒酣夜别淮阴市”一句借用淮阴侯韩信的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暗写诗人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为世用。“别”字寓有以韩信的襟怀抱负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和少年以壮志共勉,表达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如果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自圆其说也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1.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江上阻风
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宋琬在顺康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为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
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释】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苹: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这支曲子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A.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抒情写意,从不同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B.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想使疏林挂住斜阳也是枉然,用客观事物衬托远行人情意浅薄,难以挽留。
C.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跟随。曲词真实、细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离别之苦。
D.莺莺因将与张生分别而消瘦。虽然高度夸张,却准确地写出了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的状况。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