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兰亭诗六首(其三)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
兰亭诗六首(其三)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
1.将上面的诗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其中的自然之景是怎样对应的? (1)诗中的“仰望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 (2)诗中的“俯磐绿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 (3)诗中“无压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 2.诗中的自然之景很美,它们只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和畅” 2.这些景物并非单纯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主观心性的、情感化了的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
(1)诗歌前两联写景极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四句由物及人,景中见人,请分析诗人借助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
鸨羽 《诗经·唐风》 |
肃肃①鸨②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监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④?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⑤棘⑥。王事靡监,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益,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肃肃:鸟振动翅膀的声音。②鸨:鸟名,生性不喜欢栖息树上,以鸨之不得其所比喻人离乡远役,也不得其所。③靡盗:无停息的时候。④怙:依靠。⑤苞:丛生。⑥棘:树的名字。 1.诗中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注]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
[注]元九:元稹的别称。元稹排行第九,因以称之。 1.这两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象,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