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戒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旬“雁引愁心去”在北宋《文苑英华》中作“雁别愁心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描绘了作者登临岳阳楼后所见到的景色,并流露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两首诗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些,“别”字只写雁儿冷漠地别秋江而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引”用拟人手法写雁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意对即可)
2.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流露出了一片喜悦之情。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杜甫《登岳阳楼》将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全诗用虚写的手法描写白牡丹,请结合诗中景物分析这种表达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