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的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的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E
2.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做“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离***》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说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这是退让后的更进一步。这种退与进的辩证法是思考的重要思路。
B.“芳菲菲其弥章”,是借外形以彰其内心世界的美丽与高尚。形与神的结合,以形写神、显神、造神的表里思路给人以启迪。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直抒胸臆是思路的直接外现。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也是表里的表现思路。
3.下列对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整节诗给人的整体感悟是:诗人在反省自己,省察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表现追求美德,即使遭受肢解也不悔的决心。
B.诗段的思路是:省察自己的进退、举止、制衣、服饰,“众人不吾知”,自己游目反顾,四处皆“荒”,而自己仍“芳菲菲其弥章”。
C.诗段以“悔”开头,以“体解不变”作结,在内容和情感上似乎形成反差;然而,“悔”并非后悔,而是检查自己是否选错了道路。
D.诗段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在诗人启动发散思维,产生想象,用异花香草、鸾鸟凤凰等来形象地揭示自己的美好心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将王羲之《兰亭诗》与《兰亭集序》对比阅读,说说《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和子由渑池怀古
从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