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

阅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28 月考题
阅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 朱 庆 余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床余平日深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意对即可)
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泉下谢少年。
1.这首诗抒写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简要概述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叙说寓言故事之前。为什么要写“利剑不在掌”一句?你怎样理解前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此曲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1、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此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1.“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