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专家与通人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专家与通人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 “星期论文”专栏
小题1: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小题3: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⑴也   更       ⑵既   又
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4分)
小题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3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答案

小题1: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小题2:D
小题3: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小题4:⑵“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小题5: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小题6: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所以说他是“通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说他是“通人”。(任选一个人物,涉及一个领域2分,涉及两个领域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从原文“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很容易从反面推断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
小题2:
试题分析: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从原文“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看,“再进一步”是从结构上更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历史专家’与‘历史家’”只是作者证明观点所举的一个例子,应从论证层次分析,而D项分析的是例子的具体内容,根本与要求不搭界。故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从原文“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可筛选整合出,“为”是标志,后是答案。主语是“大学”,所以为“大学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轻视(不重视)基本课程”。
小题4:
试题分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在一定语境中的运用。从后文“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可推断出,是并列关系。画线句中“真正的精通”与下文“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下文“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是并列关系可以判定应选并列关系的⑵;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从字面上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作者强调的是大学生这两方面都不行,据此判断。理由答对一点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先写“培养‘通人’”,然后找“重要性”,从⑶中“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可概括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从⑷中“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可概括出“有利于做一个 ‘十足的人’”,从⑸中“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可概括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从⑹中“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可概括出“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
小题6:
试题分析:首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在对原文的理解基础上,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概述该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就,最少两个领域,不然不能说是“通人”。写完理由之后,记住最后要写“所以说他是‘通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
斯滕伯格(美)
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他的人来说,木心的影响力同样强大。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与他的受众保持着距离。他的一生践行着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
②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通过网上一小幅山水画《会稽春晖》的复制品,画中的世界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雾霭沉沉的远山以君临之姿凌驾于近处的小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写在纸上的记忆,直抵人心与思想。然后我们又知道了他的“狱中笔记”,在其中他以雄辩、探究的智慧创造了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间的虚构对话。
③陈丹青计划作为我们的引荐人,与我们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问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狱生活时,木心总是转弯抹角地回答,或干脆保持缄默。对木心先生来说,他断不自认为“受迫害的艺术家”,但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是给那些一心想为木心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提供更多弹药。木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艺术作品如何或者为何被创作其实无关紧要。”
④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CD。见面时木心先生安静地说“你好”,随后把我们带到客厅。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戴着一顶遮盖着前额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静,只有锐利的双眼不断轻微移动着,透过厚厚的镜片斜视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我们试着通过翻译向他阐述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成为他的一幅肖像。
⑤没有任何反应,过了第一关。“告诉他我们的电影将成为他的肖像,不过是以他自己的话来诉说。”他听着翻译的话,点燃了一支香烟,耸了耸肩。这是同意吗? 还是只是第二关? 随后,我们将贝多芬四重奏CD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他连珠炮似地讲了几句话。“他对于你们不远万里给他带来贝多芬感到十分惊讶,”翻译告诉我们,“现在他想知道你们到底想谈什么?”我们看着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面带微笑。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在陈丹青和木心开始追忆叙旧时,我们架起了灯光和摄像机。与先前的传言很不一样,木心轻快活泼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游走于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与艺术传统。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醇酒般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狡黠而戏谑的幽默,在对音乐发表了大段见解后,他笑着说,“你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诗人,可如今这里只剩一个老头了。”
⑥那么他的过去呢?他讲述了狱中的可怕经历,在70年代末离开故土在纽约奋斗三十年的种种经历。他讲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国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2003年他的巡回展启动之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他讲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让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并讲述了在七十六岁时最终回到中国定居的经历。在讲述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没有丝毫怨言。它们只是事实而已,他仿佛叙述的是很久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与他的创作无关。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创作。”
⑦在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年的画作。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型风景画。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所著的贯穿研究生涯的各种书籍摆满了整面墙。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无愧于我年轻时为艺术许下的诺言。”
⑧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将木心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介绍给更多的人。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阴影中面对逆境,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么才是关键。人们将深切地怀念他。
小题1:第③段写到的“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原因是                           。(2分)
小题2:第⑤段加点的“对手”的含义是                                           。(2分)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3分)
小题4:对本文第⑤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主要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来表现与传言不一样的木心。
B.通过木心的“笑”表现其作为艺术家平和的一面。
C.本段也展现了作者由担心到释然的心理过程。
D.送贝多芬四重奏CD的细节是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
小题5: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6:本文行文多次运用引用手法,颇具妙处,请以画浪线的句子为例,立足文章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华教与中国传统信仰
郭沂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信仰为宗教,故其终极价值是宗教性的和非理性的,如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文明中的伊斯兰教等;而中国人的信仰则宗教、人文并行,故其终极价值为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非理性与理性齐驱,而尤以人文信仰或理性信仰为主。我归之于五个部分:华教、儒家、道家、佛教和文学艺术,其中华教和佛教属宗教信仰,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属人文信仰。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何谓华教?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宗教。它不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而且一直高居国教的地位,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宗教情怀的正宗大教。如果说道教和佛教是一种团体性宗教,只为部分中国人所信仰,那么这种宗教则是一种全民宗教,为中华民族几乎所有成员所信仰。因此,我依照犹太教、印度教等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先例,称之为“华教”。
华教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上天崇拜。“天”不仅是自然之天、宗教之天,也是义理之天。它是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第二,祖先崇拜、民族始祖崇拜与圣贤崇拜。祖先是我们生命所由来。民族始祖崇拜由祖先崇拜衍化而来,民族祖先就像家族祖先保佑其家族成员一样会保佑民族。圣贤崇拜的对象是往圣先贤。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的祖先,故圣贤崇拜仍可看作祖先崇拜的进一步衍化。第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这些都可归为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作为民族祖先的动物和植物,而社稷崇拜的对象则为土神和谷神。至于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等,都可成为自然崇拜的对象。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基础,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第四,巫术、卜筮和方术。第五,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第六,经典。华教的经典为孔子编订的六经。《庄子•天下》曾说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这里的“古之道术”实际上就是中国原生态的宗教母体。从《天下》的描述看,六经为华教之载体。第七,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这是上述种种宗教崇拜的表现形式,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华教的至上神是天,而只有皇帝才可称为“天子”,有权力祭祀上天,所以皇帝不但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权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教又衍化出许多自成一体的宗教形式。可以说,中国本土宗教多与华教存在血缘关系,属华教支裔,应归为华教家族,其中最突出的是儒教和道教,但更多地被当今学者称为“民间宗教”。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儒教”这个概念。“儒学”和“儒教”这两个概念并行不悖,“儒教”不能代替或涵盖“儒学”,因为儒教和儒学有各自的界限,二者的关系犹如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即儒学是一种学术体系,而儒教是一种宗教。就像佛教有庙宇、道教有道观一样,儒教也有宗教场所孔庙(文庙)。
儒教和道教一方面孕育于华教,另一方面又分别是儒学和道家的宗教化,所以有两个源头。因此,既可以归之于华教系统,又可以归之于儒家或道家系统。
儒、释、道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华教、儒家、道家和佛教所浸润,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信仰系统的表现形式,所以也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去拜神,但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却去读《庄子》、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和欣赏书画、古玩等艺术品,从中获得精神寄托,这样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到信仰里边了。
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相辅相成。一方面二者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中国的宗教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是一种宗教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分别成为不同人群的主要信仰形式。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社会上层多倾向于人文信仰,而以百姓为主体的社会下层更青睐宗教信仰。
小题1:下列关于“华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华教即中华民族的宗教,如同印度教、犹太教一样以民族命名,是与其他民族宗教并列的主体宗教。
B.华教、道教、佛教为几乎所有中国人所信仰,是一直高居于国教地位的全民族性的宗教体系。
C.华教中的自然神灵崇拜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社稷崇拜,祖先崇拜衍化出圣贤崇拜、民族始祖崇拜。
D.华教以天为至上神,以孔子编订的六经为载体,以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等为表现形式。
E.华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人文信仰,两种信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小题2:根据本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多数民族信仰宗教,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人文,因此,中国传统信仰的地位高于其他民族信仰的地位。
B.儒教是一种脱胎于华教的宗教体系,儒教又孕育了儒学这种学术体系,因此,儒学包含于儒教的范畴之中。
C.无论是华教、佛教,还是儒家、道家和文学艺术,都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D.因为中国古代的许多士大夫常从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精神寄托,所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可以归入信仰之中。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述“儒学”与“华教”的关系。(4分)
小题4: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信仰“宗教性和人文性并行”?请作简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再忆萧珊
巴金
⑴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⑵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⑶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⑷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⑸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⑹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⑺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⑻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⑼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⑽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⑾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境。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⑿……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小题1:第⑻段画线句子与文中哪句话呼应?这两处呼应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说在做不完的梦中只有萧珊的哭泣、愁颜,“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请你谈谈这些话语的内涵。(5分)
小题3:文中第⑾段画线句子说“我应当振作起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振作”吗?请作简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杨禹
范敬宜走了。这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曾经说,来生还要做记者。
作为新闻人,老范一直站在新闻的开头。
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采写者是该报农村部记者范敬宜。那时,老范刚刚结束了十几年“右派”生涯,从务农的田间地头,回到省报的案头。那个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半年,国内掀起一股从“左”边刮来的风,质疑一些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实践“做过头了”。
记者老范,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莫把开头当过头——敢把初露萌芽的农村生产自主权称作“开头”,敢把强大而无形的阻力概括成“视改革为‘过头’”,谁给了范敬宜这么大的胆子?
忆老范,不能不提老黄,老黄名叫黄彩忠,当时是《人民日报》一名编辑。老黄把老范请到了北京,一起逐字逐句再推敲《辽宁日报》的那篇头条。
几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发了《莫把开头当过头》,还配上了编者按。1700多字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从此作为新闻名篇,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范敬宜,从这《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起,人生如同加了助推器,由《辽宁日报》、《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
1998年,在长江洪水刚刚退去的那个秋天,国内很多媒体都在做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报道,那段日子,屡屡提及老范这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的人,不在少数。2008年,新闻界再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时,老范已经转而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了。
因《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而迈入人生新境界,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因最后做了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在创新。在前一晚的亚运开幕式直播中,他创造性地“用新闻方式解说亚运”,一时间成为新闻界热议的话题。电视人小白用一种站在新闻开头、奋力创新的姿态,于无意中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
老范一辈子是报人的楷模,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
白岩松于转播之初就开宗明义跟观众一起建立“五个时间纬度”——2000年的广州,200年的海心沙岛,20年的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2年的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2小时的开幕式,其意义在于,这一刻,终于甩掉了羁绊电视新闻人已久的画面束缚,而大大方方地去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
最终,屏幕上还是那些画面,而解说者也是评论者白岩松,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电视新闻人过去不太看重、也不太善于驾驭的。他们习惯于用画面、用现场“直给”;他们认为观众只会对精彩的视觉享受感兴趣,只能容忍屏幕外的只言片语,而不会有耐心去进入一段新闻逻辑。
这一次,白岩松和他的同事们首先让自己有了这个耐心。这是最新鲜的“电视化表达”。事实上,他不过只是借用了报人们熟悉的新闻方法,使电视新闻的屏幕在不断变大、变薄、变清晰之后,重新变得厚实起来。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办报有很多好办法,如果被哪个聪明的电视人拿了去,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
报人老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
报人老范,最动情的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莫把开头当过头。无论报人还是电视人,离自己的前方,都还有一段要奔跑的距离。大家都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多数人没有去清华听过范老师的课。但在他溘然离去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
小题1:本文所说记者要“站在新闻的开头”有什么涵义?请作简介。(4分)
小题2:本文是通过那些事例来推崇范敬宜的?请作简述。(5分)
小题3:本文用很大篇幅写白岩松,对于表现主题有什么积极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