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绝地之音马步升①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怅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绝地之音马步升①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怅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绝地之音
马步升
①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怅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不觉间盈满了清泪。七年间我怀揣着那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游历了许多美丽的、荒瘠的地方,谛听过许多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倾倒的乐音,但时刻能够震撼我心灵、能进入我血液骨髓的仍然是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
②那年秋天,我随导师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地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③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能与我们交流的只有秦汉边卒的遗迹,那无阻无碍的朔风挟着远古的灵感,一拨一拨地注入我们的身心。我和导师开始爬山。终于,攀上了山顶。昏黄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④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场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就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⑤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是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时时刻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⑥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选自《现代散文选读<绝地之音>》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小题2:文章的题目是“绝地之音”,但文章从第四段才真正写“绝地之音”,请简要分析前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小题3:文章反复强调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让作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此产生震撼的原因。(6分)
小题4: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可是作者说这“寻找”却“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试探究其原因。(6分)
答案

小题1:(4分)本文以“绝地之音”为中心,按“追忆绝地之音——邂逅绝地之音——捕捉绝地之音”这一思路铺衍成文。(一点1分)
小题2:(4分)为写“绝地之音”作铺垫。第一段采用倒叙手法,造成悬念;第二、三段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为歌声的出现提供背景。(一点1分)
小题3:(6分)(1)因为这歌声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的黄土高原上产生的;(2)因为这歌声雄壮悲慨,韵味深厚;(3)因为这歌声透射出生命力顽强的内涵;(4)因为这歌声表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顽强自信的精神;(5)因为这歌声传承了中华文明。(任意三点6分)
小题4:(6分)⑴因为绝地之音只有在绝地之中才能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⑵因为作者的寻找过多地注重了诗歌的形式;(3)因为真正的绝地之音蕴含着生命本身的深刻内涵。(一点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然后组织答案。本文题目是绝地之音,内容围绕绝地之音展开,第一自然段是追忆,第二段到第四段是邂逅绝地之音的过程,第五、六两段是寻找捕捉绝地之音。
小题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涉及到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前三段属于文章的开头部分,一般情况下,结构上的作用多是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设悬念等;内容上来看,写了环境的恶劣,这是歌声出现的背景。
小题3:
试题分析:这道题可以从歌声出现的背景、歌声的特点,歌声给作者的感受三方面来思绪。文章前三段写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歌声的震撼效果;第四段作者写道,“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这是歌声的特点;结尾段,“它是生命本身……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是歌声给作者的感受。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应扣住绝地之音产生的条件、特点以及作者寻找的偏离方向来答。从题目看,本文题目是“绝地之音”,文章所写也是地绝地邂逅的声音,“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那么不到绝地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而作者所寻却是“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可见作者的寻找方向、寻找方式都是错误的。因此作者寻不到绝地之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做“扫把”,不做“泥菩萨”
曲青山
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彭德怀同志曾生动、具体地用做“扫把”、不做“泥菩萨”作过形象比喻。他说:“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的比喻,把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描述得淋漓尽致。
做“扫把”,体现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做“泥菩萨”,则折射出高高在上的当官做老爷心态。做“扫把”还是做“泥菩萨”,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群众观,拷问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责任。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追问越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变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一些人做“泥菩萨”的意愿越来越强,离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或是沉迷于物质享受,优哉游哉、养尊处优,热衷于迎来送往,不屑于干事创业;或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干部长期不到基层,有的到基层调研炕头没坐热就走,被揶揄为“报纸上有新闻、电视上有形象、电台里有声音、现实中没身影”。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做“泥菩萨”,把“公仆”异化为供人“顶礼膜拜”的老爷,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就会导致一系列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多与此有关。
可见,做“扫把”,不做“泥菩萨”,是回归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性修养,重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物质观念的冲刷之下,密切干群关系固然需要一系列制度设计,但信仰的作用和力量同样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行动的思想基础,更是涵养干群关系的感情脐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改进工作作风”,特别在后面紧接着加上“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强调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时代意义。中央决定下半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其意亦在于此。
“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让身边的群众感到“离不了”,13亿人的“梦之队”就能激发出磅礴力量,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不可摧的坚实基础。
(选自2013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概括“做‘扫把’”与“做‘泥菩萨’”的区别。(6分)
小题2:“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分别比喻什么?(6分)
小题3:归纳本文所阐述的中心意思,并简要概括论述过程。(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樱   桃
黄 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小题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4分)
小题2: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巧 合
聂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张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⑦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张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4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张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6分)
小题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重金属污染防治背后:被保护的科研秘密
赵一海
① 尽管确立了“15%”的削减目标,锁定了“4452家重点企业”,但新近出台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仍没有完全消弭公众对于重金属污染的追问,这超过四千家重点防控企业姓甚名谁,仍未见公开披露。
②早在2005年,谢学锦院士便向湖南有关部门告知“湘江流域要出大问题了”,结果未获重视。数年之后,湘江沿岸接连爆发重金属中毒事件,一语成谶。
③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多篇学术论文显示,数年前,科学家早就预警,遍及广东、广西、湖南的多个矿区存在大量砷渣废弃,而矿区周围的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高达百倍。然而,与88岁的谢院士一样,研究者们的努力无一例外地遭受冷遇。
④“无法对公众传播学术成果,我们只能表示遗憾。”另一位年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电话里语调寥落。
⑤时至今日,坚持汞污染研究30年的王起超不无遗憾地表示——“目前,对汞的生产、进口、加工、利用、排放情况还处于底数不清的状态,基础统计数据或不完整,或相互支持性差”。他甚至断言,“当前中国汞污染研究已经严重滞后于形势要求”。
⑥一位环保观察者如是总结:“对于早期科研,坚持不够,投入不够,两条先期治理的江河没有带来普适的经验,仅仅留下沉痛的教训。”
⑦而针对相对隐形的土壤污染,谢学锦院士表示,“在以往难以获得与水体同等的重视,甚至我们的理解都有偏差”。
⑧尽管在1980年代中期,便有学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土壤环境与肝癌死亡率的关联研究。此后陆续展开的调研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失调与区域性肿瘤高发有明显关联。
⑨但土地的“健康标准”,整整迟到了十年——1995年国家颁布《土壤质量环境标准》,甚至全面摸清全国土壤“家底”的时机也被一再推后。
⑩针对摸清重金属“家底”,谢学锦院士还有过远期构想,调研范围甚至扩及整个生态系统。此种思路,得到了多数人士的支持,尤其是“大气的重金属污染不能再被忽视”,而以汞为代表的大气重金属污染被重视,甚至来自国际压力,因为“可能排放到大气环流之中,进而引发全球影响。”
⑾早在联合国环境署第25届理事会上,中国政府便对一项关于全球汞问题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决议表示支持,着手对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进行控制。
⑿“除开早期针对饮水砷中毒的人道援助之外,国际社会对中国重金属污染的关注,仅限于大气汞污染,”马军坦承,“重金属问题不可能像生物多样性等其他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会认为这是完全的中国内政,需要我们自己解决。”
2011年03月14日  南方新闻网
小题1:纵观全文,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2:文题中“被保护的科研秘密”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6分)
小题3:探究:结合文意,你认为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无趣城
[印度]齐特拉
许多年前,在印度的单调湖湖畔,有一座名叫无趣的城市。城市里的居民从来不笑,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知道怎样笑。
所有孩子永远都在学习。整个白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晚上回到家,他们忙着做家庭作业、为课堂测验做准备。没有人玩游戏,城市里连一个游乐场都没有。
这个城市很奇怪。孩子们紧绷着脸孔,彼此遇见时也不高兴,还尽量避免接触对方的眼睛。他们装出一副没为考试好好复习的样子,甚至对下次考试的重点章节相互之间说谎。孩子们希望得到的只是分数、分数,更高的分数。
多么无趣的城市啊!没有人知道怎样微笑,更不必说咯咯笑、呵呵笑和开玩笑了。无趣城的生活十分单调、无趣。
有一天,无趣城来了一位访客——爱泰的奶奶。奶奶是第一次来这座城市。她的头发银丝一样洁白,脸上绽放着花朵般灿烂的笑容,甚至眼睛都满含笑意。无趣城的人觉得她很古怪。
在第一天结束的时候,奶奶发现无趣城的人(包括她自己的家人)有严重的问题。当她微笑点头时,人们惊慌地走开;当她笑吟吟地把最美味的胡萝卜布丁端给爱泰时,爱泰却说:“这次测验,历史老师扣了我三分。上帝知道,这些年来她总共扣了我多少分!现在,她那个分数财宝箱一定装得满满当当的了!我想知道,她要拿这些分数做什么?有朝一日,我要把她的箱子偷来,到那时,我将变成一个非常富有的女孩。”令人馋涎欲滴的胡萝卜布丁,她碰都没碰一下。
奶奶很震惊。怎么会有人总是没完没了地谈论分数呢?一天又一天,她听到的全是这样的无聊话。不只爱泰,其他的男孩、女孩,以及他们的父母,全都如此!
父母们更糟糕!他们总是督促孩子考更高的分数并超过其他人。就如去寺庙祈福一样,考试前,无聊城的父母去一家叫分数超市的商店,给孩子购买一种特制钢笔。这种笔可以把试题答案隐秘地书写在腿、脚踝、手臂上,只有使用者能看到字迹。这被称之为“考试准备”。
父母们不知道,超市老板也偷偷出售红外探测器——一种能够捕获在皮肤上书写答案之人的仪器。孩子们最终都会被老师抓到,父母们只好再返回分数超市购买更先进的特制钢笔。
了解到这一切后,奶奶震惊极了。“我必需做些事情,以使无趣城的居民学会快乐!”她想,是时候使用秘密武器了。
第二天早晨,当爱泰准备上学时,奶奶耍了一个聪明的小花招。
“爱泰,你下巴上有东西,让我给你擦掉。”
当爱泰乖乖地走过来时,奶奶在她的脖子上轻轻胳肢了一下。“咿咿!”爱泰尖叫道,嘴里发出一声笑声。
“我刚才做了什么?”爱泰惊奇地问奶奶。“这个。”奶奶说,又胳肢了她一下。爱泰笑得更厉害了。
窗外,狗对着印楝树上两只乌鸦汪汪直叫,爱泰被逗笑了。奶奶把她带进花园,草地上的小花随风摇曳,树叶上的露珠折射着晨光……“这么多美丽的事物,以前我怎么没注意呢!”爱泰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
离开家之前,奶奶告诉爱泰一个计划,“你只要胳肢一个女孩,然后请她把胳肢传下去。”
到了下午,学校里的所有孩子都笑得很开心。每一次说分数这个词时,他们就嘻嘻笑起来!每一次谈到特制钢笔时,他们哄堂大笑。当有人提及老师的分数财宝箱时,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反问道:怎么会有人储藏分数呢?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永远算不对得数的孩子,那天没出任何错儿。当被问2加2等于几时,他们跑进花园,抚摸着两朵玫瑰和两朵金兰说,总共四朵花!他们欢快地边笑边答题。
老师也开始笑了,这发生在一位老师打算惩罚一名学生时。他认为那学生作弊了,因此拿着红外探测器检查他的腿。学生却说,“老师,您的裤子上有灰尘,请让我给您抖掉。”说着他弯下腰,胳肢了一下老师的膝盖窝,老师忍不住笑起来,笑得探测器都掉到了地上。
胳肢计划继续进行。到了晚上,父母们开始微笑、大笑。第二天早晨,无聊城电台正播放一则新闻,说有一种奇怪声音已经入侵城市——还没等播完,播音员笑起来!胳肢一定传到他了。
从此后,孩子们一起玩耍、欢笑、学习,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无趣城变成了一座充满乐趣的城市。这一切都在奶奶的意料之中,因为她了解笑声这种武器的威力——人们一旦在一起笑过,就能感觉到彼此的温暖,就不会再觉得无趣。
小题1:爱泰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无趣城居民的单调、无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这么多美丽的事物,以前我怎么没注意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说:“人们一旦在一起笑过,就能感觉到彼此的温暖,就不会再觉得无趣。”笑得力量是强大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