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①3D打印机又称三维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原理相同,通过电子制图、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术,使特定金属粉或者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①3D打印机又称三维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原理相同,通过电子制图、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术,使特定金属粉或者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①3D打印机又称三维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原理相同,通过电子制图、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术,使特定金属粉或者记忆材料熔化,再经过一层层打印。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然后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最终把电子模型图变成实物。
②3D打印技术由于不像传统制作工艺“车、洗、磨”那样把原料削去,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以飞机上使用的钛合金整体叶盘为例,锻件毛坯重量为1500公斤,使用铣削加工等传统制造方法进行成型时经过加工切削打磨后,最终零件只有100公斤重,只利用了原有材料的6.67%。3D打印技术的魅力还在于它简化了生产制造过程,不需要在工厂进行操作,不需要开发工业模具,只要有足够的材料配以严密的数据,用打印机就可以打印出所需要物品,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3D打印技术可以在目的地精准打印,这又省去了物流、配送、上货等时间,企业再也用不着各种商品堆积如山的巨大仓库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节省运输成本。人们可以先少量打印出某个产品,然后观望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反应,如果该产品有市场的话,就可以接着再多打印一些。对投资者和新兴公司来说,这不啻为一个好消息,因为制造新产品的风险和成本都降低了。
③尽管3D打印的应用前景为世人看好,但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目前个人3D打印机售价在2000美元左右,而用于原型制造和大型结构件直接制造的3D打印机售价在20万~200万美元之间。此外,3D打印的一切优点都必须建立在可打印材料的选择范围足够多的前提之下。目前,不但能够用于3D打印的材料非常有限,主要为塑料、陶瓷等容易塑形的材料,而且很多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无法达到预期,主要应用于模型、玩具等产品领域。对于金属材料来说,如果液化打印则难以成型;采用粉末冶金方式,除高温还需高压,技术难度很高,因此,诸多金属材料在短期内很难实际应用。3D打印是材质一层层堆积成形,每一层都有厚度,而层和层之间黏结再紧密,其产品精度和性能也无法和传统模具整体浇铸的零件相媲美。另外,真正设计一个模型,特别是一个复杂的模型需要大量的工程,如需有结构方面的知识,需有精细的技巧,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塑料熔融打印为例,如果在一个复杂部件内部没有设计合理的支撑,打印的结果很可能是会变形的。
④目前,3D打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还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设计验证。如在进行批量生产之前,先通过3D技术打印出样品,及时发现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设计的样品进行功能测试等。隶属于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的一个科研小组已使用该技术制造出了飞机起落架的支架和其他飞机零件,其打印出的支架同一只鞋子的大小一样。他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打印出更多的飞机零件,包括飞机的整个机翼等。
⑤3D打印技术要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技术尚需时日。但我们也可以确定,3D打印技术将不仅导致制造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知识产权、社会安全等规则也将被改变。为此人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考虑这种技术的长远影响,通过法律限制3D打印技术的肆意使用。
小题1:下列关于3D打印机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原理相同,操作程序也相同,不同之处是前者打印的成品是立体的实物,后者打印的成品是电子模型图。
B.目前3D打印机主要应用的是塑料、陶瓷等材料,金属材料因使用技术难度大而难以应用。缺乏理想的材料限制了3D打印机的应用范围。
C.3D打印技术目前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设计验证新产品,也有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将此技术用于生产,如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已能打印供飞机使用的起落架的支架。
D.人们已经预料到3D打印机未来可能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希望法律能够限制这个技术的飞速发展。
小题2:根据文意推断,如果3D打印技术能够普遍应用时,下列说法不会成为现实的一项是(  )
A.如果车里的一个零件坏了,厂家就会把这个零件的3D数据发给离他最近的打印点,直接打印出零件来安装上。
B.如果将来货物的制造模式都是通过购买3D打印机和材料,从网上下载设计文件自行打印,那么“盗版”也会变得更加猖獗。
C.从网上下载设计文件,然后用3D打印机和材料,就可以自己在家中打印出一把枪,而警方却毫不知情。
D.当公司能够在需求产品的地方打印出急需的产品时,各类传统的制造工厂和物流公司将会消失。
小题3:重点阅读第②段,概括3D打印技术具有哪些优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优点:①减少材料浪费;②简化生产制造过程;③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节省运输成本;④降低制造新产品的风险和成本。(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操作程序也相同”错;C.“供飞机使用”错;D.“限制这个技术的飞速发展”错。
试题分析:
小题2:由第②段段末可知,“各类传统的制造工厂和物流公司将会消失”错。
试题分析:
小题3:解答此题要注意为语段分层,而层次的划分又可利用关键词语,如一些层次的标志语:“魅力还在于”“这又省去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1分)
动物小说之所以能够作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存在,并且越来越牢固地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支,是因为这种小说能够给予我们特殊的精神价值。
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将会使我们看到似乎是动物世界特有的而实际上是很普泛的生命存在的形式。这一切,像一面镜子,使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基本法则。动物世界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印证。我们之所以喜爱阅读动物小说,正是因为它给了我们种种启示。而这种种启示,因为是来自于人类社会以外,反而会格外鲜明、强烈与深刻。动物世界的强者生存的原则,将会使我们领略到生存的严酷性;动物世界的纯真、毫无做作与虚伪的品性,将会使已失去这些品性的我们在感到汗颜、无地自容的同时重新向往这些品性。
动物小说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些甚至不是主要的意义——主要的意义是它使诸种人间主题处在了一种新的境况之中,从而使这些主题得到了新的拓展。
人类社会除了有动物世界中存有的种种主题之外,还确实有其特殊的主题,而且这些主题还是大量的。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动物世界的主题几乎是恒定不变的,有史以来便是如此;然而,人类社会却会因为它的不断运行而不断出现新的主题。
文学要表现这些主题——文学一直在不断地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表现这些主题。但文学却不断感到将这些人间主题放在人间的境况中直接进行表现时,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学艺术中的变形处置,就是因那时常产生的不尽如人意之感而导致的:虽然还是在人间,但这个人间已非本来的人间,它被改造与***,甚至是被假定了。但变形处置并未使文学家艺术家们从此就觉得在表现一切人间主题时尽如人意了。于是,他们将种种难以表现或在表现时有诸多不便的人间主题迁移到人间以外的世界:魔幻世界、科幻世界……而动物世界是文学家艺术家普遍看好的世界。
通过实践,小说家们发现,许多人间主题倘若还放在人间那种司空见惯的情景中表现,则显得苍白无力,而一旦放在动物世界中表现,却出人意料且又不可思议地得到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揭示。人们还时常窃喜: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放在人间表现的人间主题,却借着动物世界的掩护,不留口实地得到了确切而透彻的表现,从而了却了作家们的一桩心愿,完成了文学应有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无疑,这个世界是假设的。
文学之所以被人们创造出来又被人们作为永久性的选择,就正在于它满足了人们愿意沉醉于虚幻世界的***。客观世界本已足够丰富了,然而,人们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在利用造物主恩赐的创造力,进行着一个无边的虚无世界的创造。当他们面对现实感到百无聊赖之时,这个世界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新颖景观和荡彻全身的愉悦。这个世界是他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补充与延展。它使人们感到了真正的富有:因为它可以无限地被创造。
动物小说一直在进行着创造,动物小说的创造必将是无休止的。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动物小说已成为给予人们特殊精神价值的最为重要的小说样式。
B.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使我们看到动物世界特有的生命存在形式。
C.人类社会的主题远比动物世界的主题复杂、多变。
D.文学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只有依靠动物世界的掩护才可能达成。
小题2:为什么说“动物小说的创造必将是无休止的”?请概括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____【甲】____。”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____【乙】____”。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__【丙】___”。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____【丁】____”。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小题2: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
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笑蜀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B.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拥有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惊心动魄与最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
小题2: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B.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C.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D.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C.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D.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休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已。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 “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B.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C.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小题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小题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