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心中温馨的那一米阳光相 锋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今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不由得联想翩翩而潸然泪下,只因在外婆桥下有我金色的记忆,在外婆温暖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心中温馨的那一米阳光相 锋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今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不由得联想翩翩而潸然泪下,只因在外婆桥下有我金色的记忆,在外婆温暖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学类文本阅读
心中温馨的那一米阳光
相 锋
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今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不由得联想翩翩而潸然泪下,只因在外婆桥下有我金色的记忆,在外婆温暖的怀抱里有我温馨快乐的童年。
②母亲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加上当时家里忙于生计,我就被寄养在外婆家。说也奇怪,我一到外婆家就活泼异常、百病全消。所以我的童年除了春节以外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在外婆家一住数载,度过了愉快而又甜蜜的童年,留下了一段金色的记忆。
③转眼过去二十多年,我仍忘不了外婆家门前的那棵香椿树,还有村前的那条河,以及外婆讲述的离奇古怪的故事和夏日里村口热闹的午餐“聚会”……
④每年冬去春来,新柳吐翠。外婆院子的那棵香椿树也从睡梦中醒来,向主人献上一树春芽,满院淡雅清香。这时候舅舅小心地采摘下一些,洗净后再用盐腌渍起来。几天后取出晾晒,之后再用温水洗涤后切成丁儿或小段,摆到盘里再加点麻油搅拌均匀。那正是:未入口,先闻香,吃到嘴里咯吱响。你想想,你将椿树一年精华所孕育出的生命馥郁之香尽含在口中,再加上麻油的细腻爽滑——那滋味真可谓:此菜只闻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⑤村前的那条河,清波粼粼水草浓密,小粉蝶翩翩飞舞,诱我追逐。可外婆就是不让我单独去,说是河里有水妖。我信以为真,一边听她的描述,一边在心里想象着水妖的模样,心里恐惧不已,从此再也不敢一人踏往河边半步了——尽管心里很是向往。
⑥晌午,已经拔了满筐野菜的女人和孩子们慢悠悠地沿着河边的小路回来了。她们边走边笑地下到河水边,把马齿苋、面条菜等野菜仔细洗净码齐拿回去准备食用。这时候的我最开心了,可以下水,混在她们中间尽情玩水、捉小鱼、拔水草、追粉蝶,再也不用担心什么水妖了。
⑦古风尚存的农村在夏季绝对是孩子们的天堂。朝阳刚露出浅红的脸庞时我就披衣起床,沿着通幽曲径到小树林里去捉蚂蚱。晨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面上,碧草露珠更显得晶莹透亮。等外婆叫喊我的时候,我的裤脚和鞋子尽管已被露水打湿了,但手中攥着战利品,我就像得胜的将军,满头大汗又心满意足地回去吃早饭。
⑧如果炎炎酷暑,城市的人离开空调房,也许就会心烦气躁寝食难安。可那年代的盛夏,农村风光独好!村里都是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夏季仍不失清凉。外婆家的村子,远望:房稀树稠,绿树成畦;浓荫密布,鸟语花香;绿水长流,诱人向往!到了午饭时分,村口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全家端着饭碗到村口林荫下边纳凉边用餐不是稀奇事。少则三五家,多则十几家在一块儿席地围坐,彼此交换菜肴、交流见闻、家长里短,总之人声鼎沸。外婆也总爱带我到这里边吃饭边凑热闹,而我总是乐此不疲。每当我一去,善良淳朴的邻居和“饭友们”总是热情地夹来自家的菜肴让我享用,还真像鲁迅在小说里写的那样“一家来了客几乎是公共的”。一个村子好似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在一块用餐聊天,欢声笑语起伏不断,与林中的蝉鸣一同演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曲。
⑨红日偏西,暑气渐消。淳朴勤劳的人们又开始下地劳作了,忙碌的人们依旧挥汗如雨。夕阳沉没,青翠的红薯叶片上满是露花,更加显得翠色欲滴。村里陆续升起袅袅炊烟,悬浮天际,最终与傍晚的雾霭融合。鸟儿入林雀声起,牲畜回圈人心安。夜幕降临了,庄稼汉们荷锄而归,一个个疲惫的身影陆续来到清澈的河边洗手脚,洗去尘埃和疲惫后,换得一身轻松回去与家人围桌共享晚餐。
⑩乡村生活简单,但却让我享受了童年!记忆中的乡村的那一米阳光总让我倍觉温馨,我会永生珍藏!谢谢乡村!
小题1:第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为何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让“我”感到温馨快乐?请依据文意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
①承上启下(1分),承接了上文“金色的记忆”,引出下文有关香椿树、河边趣事、外婆讲述的水妖故事等具体内容(1分);
②列举作者童年在乡村生活的主要内容(1分),引发读者对作者温馨美好童年生活的遐思(1分)。
小题2:
拟人(2分)。
②把香椿树春天发新芽说成其刚“睡醒”、“向主人献上”,赋予香椿树人性特点(1分),生动地写出了香椿树蓬勃生机及清香可亲的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小题3:
①亲人关爱备至。舅舅为“我”做美味椿芽,外婆为我讲故事,带我凑热闹。
②邻居善良淳朴。林荫下一起吃饭,分享菜肴,欢声笑语,亲密无间。
③环境山清水秀。春天鸟语花香,夏日不失清凉。
④生活简单快乐。大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可尽情玩水,捉蚂蚱等,颇富童趣。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问题是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思路为①内容作用(语段大意、人物景物环境特点、氛围、作者情感、文章主题)②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或题目、过渡、线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文体特点上的作用(传记真实性、散文感染力、小说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常见修辞的考查。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在阅读理解中考查的往往是生动形象效果的修辞。答题步骤:①明确手法;②修辞效果:生动形象写出……(描写对象)的……(特点);③作者情感、态度。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能力。找到相关语境“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让“我”感到温馨快乐”,然后从“三个方面”概括要点,并简要说明具体内容。
举一反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
李致
①粉碎“四人帮”以后,巴老开始在四川出书。出第一本书起,他就宣布不要稿酬。当时向巴老要书的人很多,样书不够,他就出钱买;出版社为他冲洗照片,他从上海寄钱来付费。
②留在出版社的稿费怎么办?
③一九八一年,出版社党委讨论了这个问题。多数同志主张用巴金的名义设立奖金。我在转达这个意见的同时,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不久,巴老回信说:“稿费问题就按你所说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
④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巴老给四川省作家协会写信,再次表明态度。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我非常感谢。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⑤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巴金全集》时,拟编两卷巴金的日记。巴老委托我替他校看日记原稿。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由四川出版日记的单行本。
⑥一九九一年冬我向巴老转达了这位朋友的请求。巴老有些犹豫,我说:“《鲁迅日记》也有单行本,您的日记也可以出单行本。”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
⑦我回成都不久,外甥李舒给我带来巴老的信。“日记我考虑了两个晚上,决定除收进《全集》外不另外出版发行,因为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我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我最近刚看过这些日记,里面还有些违心之论,你也主张删去,难道还要翻印出来,使自己看了不痛快,别人也不高兴?你刚来信说你尊重我的人品,那么你就不该鼓励我出版日记,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对读者我也有责任。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为什么要出日记的单行本?我答应你,也只是为了不使你失望。几十年前我曾经责备自己拿作品应酬人,因此大发牢***,今天在我搁笔的时候我不能再勉强自己了,何况《全集》出版之后另出日记单行本还要同人文社办交涉。”
⑧一句话,日记不另出单行本。
⑨回想起来,我当初想得太简单。《鲁迅日记》是在鲁迅逝世后多年出版的,他在世时也可能不同意。惭愧之余,我立即给巴老去信表示尊重他的决定,并把巴老的决定转告给出版界的那位朋友。
⑩一九九一年秋,原成都市第二中学校长张珍健同志来到我家。他是巴老的读者,十分崇敬巴老的作品和人品。为迎接“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他用了半年时间把巴老作品的书名刻成五十六方印章,并请艾芜老人题签。他希望到上海把这些印章送给巴老。
⑾珍健同志双腿残疾,一生拄着双拐。看见他诚恳的态度和辛苦的劳动,我委实被感动了。我找了一个折衷方案:我去信征求巴老的意见,能否用十五分钟时间会见他。珍健同志表示愿意静候佳音。
⑿不久巴老即回了信:张珍健同志要送我五十多个印章,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是我不愿意举行一种接受的仪式,让人们谈论、看热闹,也不愿意让他把印章送到上海亲手交给我,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这样做,我觉得不近人情。总之烦你告诉张同志,不要来上海送印章,他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看由慧园代收,不好吗?将来还可以在慧园展览。
⒀读完信,我感到自己考虑很不周到。我尊重巴老的意见,便给珍健同志打了电话,委婉地作了解释,请他谅解。
⒁一九九三年我回到成都,偶然在《读书人》杂志上看到珍健同志的文章《巴金访问记》。原来珍健同志已在一九九二年秋到上海看望巴老。巴老收到《印谱》以后,既高兴又谦虚地说:“你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我过去那些书都是乱写的,没有多大意思。”巴老和珍健同志交谈了五十多分钟,送了一部《激流三部曲》给他,并题字签名。临别的时候,八十七岁高龄且举步维艰的巴老,坚持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外。珍健同志一再请巴老留步,巴老却说:“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我送送你是应该的。”
⒂巴老就是这样对人对己。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
(节选自《我的四爸巴金》,有删改)
小题1:本文叙写了有关巴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第④自然段引用巴金先生的信件内容有何作用?(5分)
小题3:依据全文,简要分析巴金在“对人对己”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每个方面答出两点即可)(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郝立斯
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等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指出,虽然文化有多重含义,但是“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标志性特征。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也还出现过维科在《新科学》中表达的崇尚科学和历史进步的观念,出现过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强调的“节俭”“勤劳”等具有较大影响的伦理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功的当代中国,需要继续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思想资源,弘扬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相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趋势继续扩展、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日益传播的情势下,我们更应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使之普及于国民,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2月19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文化存在着三种表现形态,其中发生重要作用的是精神形态。
B.按照约瑟夫,奈的理念,国家政治价值理念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力量。
C.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民族的诉求与时代的局限性都制约着进步观念的形成。
D.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
E.要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需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在于这些价值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如今仍被重视的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也带有时代的印记。
C.文化的本质是实践,因此离开实践就产生不了真正的价值观。
D.没有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没有国家软实力。
小题3:文化与价值观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结合文意概括。 (4分)
小题4:请依据文意,对下面的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4分)
中国梦憧憬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诚信善治的社会。而现代化在促进社会转型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社会遭遇了道德失范和秩序真空的困境,导致诚信缺失。这与中国梦的美好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
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她去了工厂。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帮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我想了想,便给报社的编辑打去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还给他读了其中的两节。编辑果然很兴奋,说你选出五六节,修润后抓紧发来,同时发来老人的简介和照片,我争取在六一专版加编者按隆重推出。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我问林慧在忙什么,保姆说,慧姐不肯来。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我这一惊更是非同小可,再问,印这么多可怎么处理呀?老伯又说,当年厂里没少往学校派工宣队,人托人,都答应下来了,两块一本,不贵卖。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林慧笑说,每月工资一到,老爷子只取两千,一千付保姆工钱,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都送银行,谁也动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给保姆几百元,人家早辞了。见我听得发怔,林慧又说,那我就再给你交个底,这本书,其实我只让印了二十本,我从印刷厂取回后,跟我老爸说,其余的全让学校取走了。后来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都是我拿钱请人送去的。不管老爷子怎么喜欢钱,咱也不能违背有关法规不是。要不是书里有你写的序,也不会想起送你。林慧还说,我老爸还在家写呢,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我说,转告老伯,慢慢写,别累着,慢工出细活。
没想,我再没见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来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律师当众宣读老伯的遗嘱,说去世后捐出一百万元,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结余部分统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遗嘱中还特别强调,他留有一支派克钢笔,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赠与林慧的作家同学,以表感谢,也是希望。三个子女当即表态,执行遗嘱,不折不扣,敬请老父安息。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钢笔,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说不出话来。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请结合文意分析“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5分) 
小题3:小说以“派克钢笔”为标题,却直到最后才写到派克钢笔,这样处理是否妥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
“外面是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近年来中国一些农村人走屋空后的凋敝景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留住美丽乡愁,是新乡村文明的探索之路。 
遗失的乡土文明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有22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人口近1/3。像其他地方一样,独特的“留守现象”冲击着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传统文化。
78岁的村民冯建华告诉半月谈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但长年在外打工,年事已高的他,特别羡慕能住进村里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现在农村五保老人好啊,有政府给他们建敬老院管吃喝,我们这些有儿有女的日子反而不好过。”
冯建华老人所遭遇的,是中国农村家庭传统养老结构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许多留守老人在风烛残年难以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往往成为受侵害的弱势群体.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等日益突出。传统的农村家庭族群正在被现实解构成亲人长年分离、亲情严重缺失的落寞之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农村正在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并产生大量的“空心村”。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农村“三留守”人口增多、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此外,一些传统技艺、乡风民俗也濒临失传。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指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正在日趋离散,村庄的传统和记忆被消解,村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乡规民约等秩序也日益弱化和丧失。
融入现代文明元素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空气污染、道路拥堵、食品安全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在生态相对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田园里生活,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人生梦想。
家住安徽省铜陵县犁桥村的钟根生一直在城市打工,他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买房落户。如今,他已经实现了买房的梦想,可他笑言,那只是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住处,农村的房子才是家。
走进钟根生家住的犁桥村,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头的池塘倒映着白墙黛瓦的徽派房屋和屋墙外淡雅的水墨画……令人仿佛走在梦里水乡,感觉置身画中。然而,几年前,这个古老的村庄和周围许多村一样,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且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三留守”问题十分突出。
犁桥村党总支书记钟应斌告诉记者,犁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铜陵县近年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仅通过“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处理、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而且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融合传统和现代文明元素,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完善乡村治理模式,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传承乡村田园风俗。
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孔令刚认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还要注重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推进,力求在物质、精神两方面让农民面貌焕然一新。
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
综观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有一条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路径。法国曾针对农业和农村被城镇化浪潮吞没的现状,于1960年实施“花园村庄”计划。自计划实施后,有1/4的人口愿意生活在乡村,成为乡村居民,这使法国乡村由破败转为繁荣。其经验表明,农村人口流失和乡村萧条并非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有专家指出,中国要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应着力把乡村建设的过程变成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的过程,变成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倾斜转移的过程。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已经在新乡村文明之路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此外,在寻找产业支撑、完善现代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的同时,引入村民理事会等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强化对标志性民俗、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等传统农业文明的保护,也是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的重要方面。(记者 杨玉华)
小题1:“遗失的乡土文明”一部分所举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一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你是如何理解“留住美丽乡愁”的?(5分)
小题3:新闻要追求积极的社会功用。结合全文,你认为本文有哪些社会功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从《诗经》里的“变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优秀和杰出的诗人,又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情绪: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而李后主的这两句词:“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他们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社会新“释放”出来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容特色——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即连身逢“太平盛世”的词人如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不也轻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浮生常恨欢娱少”的喟叹?而那位号称“豪放”词人的苏轼,一曲“大江东去”的高歌刚刚唱到大半,其“尾声”却又立时回旋起“人间如梦”的哀音……这都足够说明,忧患情绪简直如同一个幽灵那样,老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人间词话》),这些话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词特别擅长于表现忧患心理的“本源”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呢?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晚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由。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中老年”迈开了缓慢前进的步子。“成熟”本就孕育着“老化”,而“迟暮”则又加深了危机。所以,尽管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盛时”,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相当严重的社会,故而它那“内里”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而士大夫文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国之肝肾”的士大夫文人和作为“国之声息”的文学创作(以上比喻是近人金一在其《心声》一文中提出的)那里,得到敏锐的反映。因此,词在初期虽常诞生于享乐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竟连它也逃脱不了作者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会变得“乐极生悲”起来。                                     (节选自《“苦闷”的灵魂:唐宋词人的忧患心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尤其是唐宋词中所表现的忧患情绪,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
B.对于爱情、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是贯穿《诗经》、《离***》、汉魏六朝诗歌、晚唐诗歌的感情脉络之一。
C.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诗人的唯一社会心理基础;优秀的诗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表现常人难以言尽的忧患情绪。
D.《诗经》里的“变风”、“变雅”,汉魏六朝诗歌的“慷慨有余哀”,晚唐诗歌的“忧思宛转”等,都是古代诗人忧患心理的表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引述纳兰性德的《饮水诗•填词》、李后主的《子夜歌》,意在表明诗词与忧患心理的密切关系,唐宋词人是多愁善感者。
B.作者认为唐宋词人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丰厚的忧患心理精神,又接受了本朝社会新的忧患意识的影响,于是便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伤感”。
C.作者认为清代学者王国维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唐宋诗词忧患精神的“本源”,如李后主以“血”写词,晏殊、冯延巳则表现出“忧生”、“忧世”之意。
D.忧患情绪如同一个幽灵,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就连试图摆脱它的苏轼也难免伤感与叹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代文学的忧患心理精神积淀、唐宋社会生活的矛盾、文人士大夫的敏感心理等,是唐宋词具有浓郁忧患意识的三大主要原因。
B.从主观上看,唐宋词的忧患精神,是由于士大夫文人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人士,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
C.唐宋社会产生或潜伏着许多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是唐宋诗词里的忧患精神的社会土壤,它们往往触发文人对社会生活的忧思。
D.初期的词,因为诞生于歌宴酒席等享乐的环境之中,所以常常会“乐极生悲”,经常是歌宴的欢乐,引发词人心头的“苦闷”与“忧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