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其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其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古人很早已有防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火放在了首位。在防火方面,古人还形成了独特的防火文化。
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防患于未然”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在“防患于未然”思想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从小处做起”的观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所谓“熛”,即迸飞的火星,整句的大意是。堤坝再长,蝼蛄蚂蚁打的洞能让其溃决;房子再大,从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能将其烧毁。言下之意,防火不能疏忽大意,哪怕是一点点漏洞都要及时修补。虽然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喻做人做事的态度,却透露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熟,强调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申鉴·杂言》记载的“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镇火,就是古代所谓的“防火厌胜术”。也是古代在民俗信仰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如今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仍能看到。最典型的是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如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设置厌胜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计,为古代建筑界广泛采用。
其实,所谓厌胜之术毕竟是一种伪术。安置了正吻的紫禁城,并没能禁绝火灾。有学者统计,到1949年前,紫禁城共发生大小火灾73次,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在建筑物上设置厌胜之物,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防火文化”,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便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于“门不带钧,阁必有水”,这在皇家建筑防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古人喜欢在门上悬挂或书写匾额,以标明其名称。所书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笔往往不带钧,如果对照字典,这写法明显错了。实际上,这是古人出于防火的愿望有意写的。古人认为  “门”字上的钧与“火”有关,带钩即带“火”,此后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此更深信不疑,还曾因此杀人。
除了“门不带钧”,还有“阁必有水”,这是基于五行“水克火”原理而衍生出的防火文化。浙江最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得名,就是此理。“天一”,是传说中能够生水的星宿,“天一生水”,以求防火。说来也怪,天一阁建好后从未出现火患。实际上,这不是阁名防火,而是整个建筑的防火设计合理,防火措施到位。乾隆皇帝修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时,便仿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建藏书阁,分别收藏7部《四库全书》。7座楼中6座名字里带水,分别是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只有建在镇江的文宗阁没“水”,这是因为文宗阁建在金山上,近江,不缺水,不然就“水漫金山”了。
无论“厌胜防火术”还是“五行防火术”,显然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古人虽迷信,但不糊涂,明白杜绝火患要靠制度。所以从商周时期起,中国已开始了“依法防火”。《韩非子·内储说》记载,殷商时有“殷王法”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厌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B.《申鉴·杂言》记载“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厌胜之术恰恰是古人在“戒”上的具体表现。
C.厌胜之术是伪术,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
D.“门不带钩,阁必有水”是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的具体体现,朱元璋更深信不疑,曾因此杀人。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老话说“年前节后,防火防盗”,古人将“防火”放置首位,说明古人很早的时候对防火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B.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从中可以看出对防火的重要态度就是“防患于未然”。
C.被学界认为记载于《韩非子·内储说》殷商时“殷王法”上的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D.“防患于未然”是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熟了,更强调在萌芽状态中消灭灾难。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暴露出现代人防火意识的淡薄,在这方面,古人做得比现代人好。
B.厌胜之物镇火、“门不带钩”“阁必有水”等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阁必有水”依据的就是“水火相克”的原理。
C.从放置《四库全书》的7座藏书楼的命名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着的防火文化,寄予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好的阁名利于防火。
D.文章揭示了古人在防火一事上的清醒认识:“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上策,“戒”却是“防”的可靠保证,必须制度化,在这点上,古人也做到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与文意不符;B“厌胜之术是古人在‘防’上的具体表现”。D朱元璋对“门不带钩”这一点深信不疑。
小题2:
试题分析:C以偏概全,“学界”应为“有学者”。
小题3:
试题分析:A“古人做得比现代人好”于文无据。B“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应为“缺少科学依据”。C“好的阁名利于防火”没有依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舍
【德国】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小题1:请分别说山“农民”“游牧民”“流浪者”在文中的含义。(5分)
小题2:“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一下。(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农舍”为标题的作用。(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流浪图,前方“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请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主旨。(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第一,信用好。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
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送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第三,连老大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小题1:文章的题目是“茶干”,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连老大的生意经”?(4分)
小题2:简要概述连万顺茶干的特点。(4分)
小题3:文中说“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连老大?(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深层意蕴。(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
余英时
①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这种历史观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证明它的合理性是多佘的,对它提出怀疑则是不明智的。但我们必须对这可靠的观`点提个问题:为什么是韩愈而不是别人开始新儒学的突破呢?无疑,在这里要完全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以下所能做的仅是概观而已。
②韩愈的突破存在两个密不可分并内在关联的方面,站在反对一面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批评,站在肯定一面复兴儒家之道。在他那个时代,韩愈主要以反对一面出名,特别是他819年的反佛谏文。吊诡的是,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他对佛教的批评十分缺乏原创性,他所有的反佛言论都可在早期的反佛作品中找到,这些作品始于621年的傅奕上疏。另一方面,从一个严格的哲学观`点来看,也经常有人指出,韩愈对儒家之道的探索是不精细和不令人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怎么去证明他是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呢?
③我以为,韩愈的重要性既不在于批评的原创性也不在于其哲学上的深刻性,他的创造在于他对反对与肯定两方面的综合。这两方面为新儒学将“入世转向”推入新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基础。韩愈清楚显示了一条不抛弃来世而回向此世的道路。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杈威,特别是《大学》和《孟子》在他的《原道》和其他文章中试图显示,那些超现实的天理(或天常)最终是为此世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服务的。
④在《原道》中,韩愈批评佛教的“治心”是为了“外天下国家”,并以儒家“正心”作为最终“平天下”的精神基础来进行抗辩。表面上,似乎他想在“心”的培植上直接对抗新禅宗。但事实上,那只不过是变形的模仿,因为完全相反的对抗也是一种模仿。
⑤在韩愈的《师说》中,禅宗影响的痕迹最明显不过。在他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这在柳宗元和吕温的作品里可充分证明。因此,韩愈很清楚,除非重建儒家师道的尊严,否则复兴儒学将注定失败。与此相反,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十分清楚,韩愈儒家之师定义中的术语“传道”、“解惑”仿自禅师。“惑”甚至可能取自禅宗语言。《师说》中两个更重要的观点也值得评论:第一,文章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特别适用于像慧能这样的禅师,他不仅地位低贱,而且有些弟子年长于他。第二,文章中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有禅宗师徒关系概念的味道,正如禅师灵佑的格言:“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⑥一旦显示出韩愈的儒家之道的再阐述是源于新禅宗思想的流行,许多疑问也就消失了。事实上,他的诗和书信显示,终其一生,他与禅僧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对他们的精神实践表示尊敬,但并不同情他们对现世的拒绝。无论如何,有证据表明韩愈非常熟悉新禅宗,他欣赏禅宗的教育方法并用到儒家方面来是可能的。然而,他欣赏新禅宗的不是个别思想或概念,而是禅宗突破过程的整个发展范式。为了解扩展重建儒家社会的计划,韩愈将始于新禅宗运动的“入世转向”推向极致。在某种程度上,他为了重建儒家的道统仿照了新禅宗的模式,他寻求完全不同于佛教的超越现实作为现世的基础。确实,他在这两个领域内实际的成就是很有限的。但新儒学的突破,则是由他确立了方向,并为宋代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
(选自余英时《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韩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新儒学的先驱,但证明它的合理性并不多余,对它提出怀疑并非不明智。
B.韩愈的新儒学突破表现在,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批评和对儒家之道的复兴。
C.韩愈以儒家的“正心”为“平天下”来抗辩佛教的“治心”为“外天下国家”,他在“心”的培植上直接对抗了新禅宗。
D.因为禅师作为师在唐代后期得到无比的尊敬,所以在韩愈那个时代,普通的儒学教师一般被轻视。
E.韩愈在批评佛教(和道教)及复兴儒家之道两个领域内的实际成就是很有限的,但却为新儒学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小题2:下列不符合文中“入世转向”含义的现象是( )(3分)
A.先秦儒家学派崇尚“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B.唐代“六祖慧能”的禅宗改革则在佛教界一声狮子吼,开启了教徒“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C,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全真教提出了“打尘劳”,即“损己利物为行”,通过在尘劳中打滚受苦来修道。
D.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小题3:根据文意,韩愈能够成为新儒学突破的第一先驱者的原因是什么? (4分)
小题4:请结合文中观点,简析下列材料中“西化梦”以失败告终的原因。(4分)
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因此主张通过抛弃中国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实现强国之梦。代表人物为陈序经、胡适等。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胡适也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这种“西化梦”最终以失败告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怯 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那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常有舍友问,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他们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满是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帮忙发放电影票。当所有票都发完,她打算回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去看,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当然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选自《⒛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为父亲的出现埋下了哪些伏笔? (4分)
小题2:概括小说中父亲有哪些“躲闪”的行为及“躲闪”一词的丰富内涵。(5分)
小题3:这次父亲出现之后,女儿会不会主动去见父亲?结合文本,阐明你的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陈宇翱――科学界颠覆者
韩春丽
从很多角度,陈宇翱都是个颠覆者。
他颠覆了科学家就是正襟危坐甚至老气横秋。他刚刚32岁,已经于今年4月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针对全世界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颁发的最高奖项“菲涅尔奖”,在中国,这是继他的老师潘建伟之后的获奖第二人。采访完毕,我们要给他拍照,他主动为我们指导拍照背景参考,结果我们从大楼拍到了院子,叉从院内一直拍到了大门口。他始终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相机发烧。
在楼下,贴着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一段话和科大的LOGO,他边配合拍照边给我们讲赵忠尧的故事,讲他1950年毕业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去台湾,要么冒着被枪毙的危险回大陆。赵忠尧宁死不屈,并最终回到了祖国。
其实,陈宇翱自己的经历也像老前辈一样,他颠覆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
2004年,陈宇翱被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量子研究室。2011年,已经在德国研学七年半的陈宇翱准备回国效力。按照德国对科学家的优惠政策,陈宇翱还有半年就可以取得德国国籍。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回来了。
初看起来,陈宇翱可谓少年得志,但细究,他的成长之路其实也伴随着不断的颠覆被颠覆。17岁时,陈宇翱获得了世界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他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奥赛举办地冰岛邀请他去访问两个月。回来后,他自认为有了`点见识,除物理等专业课外,其他科目因不太重视,成绩也就马马虎虎。他在颠覆,但又不知要颠覆到哪里。
而对物理,陈宇翱自言乃一见钟情。上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物理课本,各种现象便吸引了他,让他从此爱不释手。陈宇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奇佳,上大学学物理,是他的远大理想。父母却并不管这些。他们希望他先上中专,早解决户口。接着又希望他高考时报医学专业,似乎这样,一家人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保证。
年少气冲的陈宇翱却颠覆了父母的安排,毋庸置疑地朝着自己的理想一往无前。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的牛劲,他走进了科大。然而,现在他却在徘徊,在浪费时间。
潘建伟老师就在这时出现了。这位在海外研学的量子专家,恰巧受邀回国建立量子实验室。在一个晚上,经一位老乡引荐,陈宇翱得以与潘老师促膝谈心四个小时。这次长谈,再次颠覆了陈宇翱一段时间的生活,他要振作他要发奋他要出成绩!
陈宇翱与潘建伟的师生情谊自此建立,陈宇翱也翻开了自己学业科研之路的新篇章。
2013年8月,陈宇翱受中央邀请,参加了北戴河一线专家的休假活动。他是作为“青年千人计划”一员回国的,国家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不再论资排辈的科技生态环境,都是引他回国的因素,当然,始终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曾经有位老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中国将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话绝非妄言,以量子研究为例,中国量子研究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并且拥有矢志进取的年轻科研团队。比如年纪轻轻的陈宇翱,既有责任感叉有高端专业技术,更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与思维以及与世界即时沟通对话的能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国际人。种种理由,让我们相信,科学的诺贝尔奖并非只是梦想。
科学界,有一个颠覆者,正萌动着。
(选自《中国青年》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通讯在介绍陈宇翱时插叙了赵忠尧、潘建伟两位科学家,有什么用意? (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陈宇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哪些“颠覆”行为。(5分)
小题3: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宇翱,阐述末段老科学家预言能够成真的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