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化评析: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陈佳冉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②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化评析: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陈佳冉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②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文化评析: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②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的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③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似乎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④“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⑤“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⑥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选自2013年4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抚慰心灵的鸡汤”用了比喻和排比,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书籍在人类社会发展及生活中的作用。
B.作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阅读大相径庭。当今的人们大多选取实用类书籍快速地、浅显地阅读。
C.2012年莫言获奖,作者较多感想,他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上世纪阅读的最好时光,人们热爱好书,静心阅读,受益良多。
D.铁凝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触动了她心灵的感受,这很好地印证了“无用”阅读能给读者带来精神收获。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提出“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3分)
小题3:“无用”的阅读有什么特征?(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委婉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过于注重功利和实用;②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并引出书籍还带给人们思想和审美的另一种作用;③引导人们重视那些能改善心灵、提升境界的“无用”阅读,改变当今阅读现状。
小题3:①不为人们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②缓慢、恒久、绵密地渗透读者;③提升境界,培养情操,陶冶心灵。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由原文“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可知,“上世纪阅读的最好时光”错。
小题2:
试题分析:“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出现在第一段,因而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又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另外第一段总领了全文,因此回答本题还要联系本文的主旨,就是批判当今社会人们读书的功利性和引出读书的审美作用,希望改变阅读状态。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集中在文章后三段,考生可逐段筛选。第四段,“无用”的阅读 “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第五段,“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第六段,“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晚 唱
杨虎
五叔家三代使牛。
这一带颇多匠人:铁匠、木匠、改匠……五叔虽然是在田里磨手板皮,却因牛使得好,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
别人使牛不过混口饭吃。五叔家每年立春,都要郑重地在牛栏里上香,贴春牛图,献刀头。祖父在时,还要领着一家大小,恭恭敬敬地对着栏里的牛磕头。
别人使水牛,也使黄牛。黄牛不能骑,力也不大,还爱捞嘴。因为这,五叔一向使水牛。
水牛犄角弯弯。
这一天,天上像悬着两个太阳。五叔和牛累得吭哧吭哧。主人家催得紧,歇午的时候,牛刚下河,见五叔坐立不安的样子,就站起来,朝五叔叫了两声,又回到了田里。也活该出事,耙完田,五叔累得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忘了解下耙具。牛热得遭不住,拖着耙具,就往河边赶。
水牛跑得风快。
一坝田里的人都惊呆了。耙具露出尖尖的牙齿,紧紧追赶着水牛的后蹄。五叔刚“哎呀”一声,就见耙子跳起来,狠狠往水牛的后腿上咬了一下。水牛一吃痛,四处乱奔,耙具更加疯狂起来,张开嘴,露出森森白齿,一下一下往水牛的臀、后腿、背上……狠狠扎去。
又奔出数十米远,水牛忽然矮了下去。
五叔再也喊不出声来,泪水涟涟,一下子萎在了地上。
傍晚,村里飘起水牛的肉香。五叔从墙上取下祖父传下来的那只牛角,一个人徘徊在空荡荡的牛栏里,半天,却吹不出声……
牛贩子们交易时都不说话,手缩在袖笼里,指头忽长忽短地叫价。五叔不忙讨价,只把目光缓缓地在每头牛身上移动。牛群黑黄高低,远远近近地立着,叫着。月光在天上流动,洗得牛市上时而白,时而黑。
经过一头大水牛时,水牛响亮地叫了一声。这牛贩子是个年轻人,两眼笑眯眯地招呼五叔。五叔熟练地将水牛的嘴唇翻开,瞄了瞄牙口,眼里一热,问:咋卖?
牛贩子袖笼里动了一下。
五叔伸出手去,捉住那几根指头,犹豫着,还了一个价。牛贩子嘲笑地摇摇头,目光转向别处。
天快亮了,一声忧伤的牛哞突然叫得牛市上空荡荡地。五叔一无所获,在地上捡了半截牛绳,正低头怏怏地走。牛哞声一声比一声凄凉,五叔抬起头来,看见一头苍老的黄牛拼命往一个妇人身后藏。集市上的***牛匠嘴里含了一把尖刀,眼睛上上下下地往那黄牛身上瞧。
黄牛不敢看那汉子的眼睛,低下头,围着妇人转来转去。妇人火了,一把扳住它的犄角。黄牛吃惊地盯着主人,又望望旁边站着的五叔,眼神又慌乱,又绝望。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它深深的眼窝里缓缓淌了出来。
***牛的人嘴里哼了一声,朝妇人伸出三根手指。
妇人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牛匠转身就走。妇人慌了,急忙招呼他。***牛匠将刀吐在手中,稳稳地纂着,说:一口价,三百,卖不卖由你。
妇人叹口气,苦笑笑,手一伸,将牛绳递了出去。
汉子伸出手,却发现绳索紧紧地捏在了一个老人的手里。
五叔看也不看***牛匠,从怀里摸出全部的钱来,递给妇人,说:六百,我要了。***牛的汉子正要发作,一听这价,笑着摇摇头,竟自走了。
……
坝上的庄稼再次被风吹黄时,黄牛就死了。
黄牛太老了。五叔牵着它在村道上走,像领着自己的父亲。村里人笑五叔使了一辈子牛,老了却伺候着一头废物。在田里调头的时候,黄牛拉不动犁头,就喘着气,停了下来,一面转过头,哞哞地喊着五叔,眼里满是歉意。五叔温柔地摸摸它的犄角,扔了犁,让它歇着,自己在一旁笑眯眯地裹着叶子烟。别的使牛人见了,暗暗高兴,“啪”的一鞭抽在自家的牛背上,大声喊:五叔,秧子多深了,快点。
五叔嘿嘿地笑:不忙,不忙,它也干了一辈子了,等它歇歇。
……黄昏时分,五叔拿着牛角,走进了长坟茔。坟园深处,五叔在一块隆起的土堆前停住,大声说:黄牛老弟,我不知道你前世干了什么,害得这世变牛,磨了一辈子。现在,我把你埋在这里,和我先人们做伴,他们都是爱牛的人,你就安安心心地睡去吧,永远都别醒来。
声音低了下去:睡去吧,睡去吧。
风吹动了许多坟上的青草。五叔将牛角举起来,在月光下吹得呜呜地响。
(选自2008年12期《名作欣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这一带颇多匠人”“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使牛匠”,这表明了五叔生活村庄的人们的聪明、能干以及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B.五叔家从祖父开始就对牛极为尊敬与崇拜,而五叔一家与牛建立了更为深厚的情感,别的家庭只不过把牛当成谋生的工具。
C.“五叔熟练地将水牛的嘴唇翻开,瞄了瞄牙口,眼里一热,问:咋卖?”动作语言描写简洁,却表现了五叔辨别牛的能力及对好牛的动心。
D.作者将褒贬态度寓于全文叙述中,文章对勤劳能***五叔及黄牛充满了赞誉之情,而对冷酷无情的***牛匠及黄牛女主人进行了强烈批判。
E.作者塑造人物重视细节描写,在表现五叔形象时,作者用了多个细节,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把五叔写足、写活,使五叔形象栩栩如生。
小题2:请简析黄牛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3:文章两次写五叔吹牛角相同的作用是什么?五叔两次吹牛角结果为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父亲死了,20岁的觉新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勾心斗角。二叔早就死了,三叔克明跟他比较接近,四叔克安和五叔暗中和他作对,他不得不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以便过几天安静日子。(《家》)
B.在高老太爷66岁生日宴席上,冯乐山向高家提亲事,要把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觉民,并建议马上订婚,高老太爷一口应允。(《家》
C.觉民在觉慧的帮助下成功逃婚。高老太爷得知此事后一度十分生气,但在临死前还是向觉民妥协,不再提原来的婚事。最终觉民和琴排除阻碍走到了一起。(《家》)
D.瑞珏知道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梅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瑞珏回去后内心非常痛苦,好多天不理觉新。(《家》)
E.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小题2: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家》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5分)
城市的高处
许 锋
(1)由房间的阳台能看到山。山上的树郁郁苍苍,很浓密,很阴翳。山势自远而来,宛如一支征战的部队。山体与楼群的接壤处,就不让山随心所欲了,而是生生地被切开,浇筑了水泥,免得突如其来的山雨冲得泥沙俱下。
(2)我的目光几乎与山上的树是平行的,能看得见树梢——树上的鸟。任何鸟,大约都喜欢在高处飞翔。鸟是自由自在的,而我所处的高处或低处,更多时由不得自己。
(3)住在城市的高处,好处是就望得远。即便在楼群像丛林那样密布的繁华地儿,高处依然可以望得远。目光可能四处碰壁,但心一定是高远的。若心也被截断和阻隔,但思想,一定是高远的。
(4)我就觉得,每一位进入城市的人都是思想者。每一天,每一步,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以思考的状态开始或结束。那是与他曾经面对的庄稼截然不同的姿态。庄稼能听得进去所有的意见,能包容所有的缺点,能用一生的时间去抚慰伤痛。更多的庄稼一生都在低处,土生土长。一生都是低姿态。
(5)城市原本就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有高才能抵御和防患。这是城市与生俱来的秉性。之后的时间,城市用一生又一生的时间在拔节。有时连眼睛都不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城市紧张的张望和攀援的时间里,北方或南方的庄稼,却把一生中的很多时间用于冬眠,以便养精蓄锐,让自己更本质地生长。
(6)每一个进入城市的人,都有自己的高度,居住的高度,劳作的高度,说话的高度,生存的高度。之后是否能在原有的高度上节节高,或步步为营,或颓败,有时身不由己。这时,该知道,很多城市的成长完全不在意人的态度。因为人左右不了城市。
(7)黎明时,我看见山上绰约的树影,仿佛还有氤氲的雾气。树头在摇晃,分明有风。那些树像城墙的堞,宛如古代的战士正严密地注视着域外的风吹草动,黑魆魆的一排,又一排,成一条直线,又有点圆弧。这是从我这个角度掠到的风景。有些树,甚至高出了楼群的顶端。这时你或许觉得正接近乡村,你看,树与乡村有关,风与乡村有关。唯一不同的是这楼。乡村没有与山等高的楼。若想看山,看山上的树,就登到山上去,可劲地看。
(8)在乡村,没有谁愿意住到高处去。但进入一座城市之后,很多人的第一件事便是登高望远。很多城市也提供了类似炮楼的观景台。这时人们的心念,就是一口吞了城市,满脑子是占有欲。占领,每一个进城的人都有这种心态。无非有的人念头一闪而过;有的人咬牙切齿地打赌;有的人望而生畏,灰溜溜地走了。没有哪个人去城市甘愿当平民,都想当皇帝。
(9)人的一生,若有功成名就之时,十之有九成于城;若有一蹶不振时,十之有九败于城。很少有人能在乡村成名。陶渊明归隐成名,重在一个“归”字。诸葛孔明若不离开乡村,哪里有《出师表》流芳千古。
(10)乡村的秉性是让进入和归隐的人仍然有尊严,因为庄稼在低处。大家奔着庄稼和土地而来,心里蒸腾着泥土的芳香。庄稼满目含笑,亲和无比。而城里的人一生的愿望就是攻城略地,这个说法有些宏伟了。一套房,一张餐桌,一个写字台,三两张床,三两个人,而已。
(11)我正在城市高处。这时的风景,有大块的云朵,能看得见甲虫一样的车,如过江之鲫的人,能看见炮筒子一样的楼,能看见猴屁股或斑秃一样的屋顶。自然,也看见了鲜艳、时尚、活力。
(12)高处不惊乃雍容,低处不寒乃欢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⑨自然段作者举出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例子,意在说明乡村对一个人成名的重要作用。
B.作者用“高处不惊乃雍容,低处不寒乃欢颜”结尾,既流露出对城市高速发展现状的冷静思考,也表达了对乡村平凡而自足的生活的礼赞之情。
C.文章开篇极力描写作者在乡村所见的各种美景,由此引出后面对城市高处种种神秘生活的展现。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将“城市的高处”与“乡村的低处”的境况作了对比,以突出文章的深刻主旨。
E.这篇文章描写了城市生活的繁华和富有,表现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题2:请指出第⑤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3:这篇文章为什么以“城市的高处”为题,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欧也妮·葛朗台》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葛朗台本是一个箍桶匠,他挖掘的第一桶金,是把父亲给他的400路易贿赂标卖监督官,花极少的钱买下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一座修道院和几块分租田。(《欧也妮·葛朗台》)
B.欧也妮面对第一次见面的堂弟查理,马上被他英俊的外表和不凡的谈吐所打动,把查理当作从天而降的神人,并且暗暗地爱上了他,甚至不顾父亲的禁令,为查理燃起了火炉和蜡烛,还跑上跑下,尽量使查理满意。每天必做的祈祷经文在那晚竟没有念完。
C.葛朗台虽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过日子却一直和庄稼人差不多,喝的老是坏酒,吃是老是烂果子,面包是自已家烤的,肉食蔬菜靠佃户供应,蜡烛是全家合用一支,还得买最便宜的,白糖早就落价了,可永远当做奢侈品看待……
D.查理为了替父亲还债,写信给欧也妮,请求她帮忙。在这种情况下,欧也妮拿出了150万法郎交给蓬风先生,委托他还清了叔叔生前欠下的债务,以便让查理能恢复名誉。
E.葛朗台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级都被虫蛀坏了,女仆差点摔了跤,他还怪她不挑结实的地方落脚;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女儿生日那天,有客人来,只不过多点了一支蜡烛;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给她的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刮走;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吩咐佃户打些乌鸦来煮汤;妻子卧床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得破钞。葛朗台吝啬的本性由此暴露无遗。
小题2: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片断,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完成后面题目。
“我心里有一种感情是消灭不了的。我能给予丈夫的只有友谊。但是,您若帮我这么一个大忙,您就能得到我的婚约和我的财产。”
这段话是欧也妮对谁说的?“我心里有一种感情是消灭不了的”指的是欧也妮对谁的感情?请简述欧也妮的婚姻悲剧。
(2)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父亲,祝福我吧。”她要求道。   
“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他说的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欧也妮如何处理父亲的巨额遗产?对她的这些做法,周围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述。  
选第(   )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经学文本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五经正义》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惟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曾有《弟子规》读本。
小题1:下列对 “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源于子夏和荀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
C.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D.唐宋后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谨守的官书。
小题2:下列不属于“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D.北宋庆历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论语》是经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被列为经学教科书是在唐文宗太和年间。
B.唐太宗和唐文宗,都十分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训解、阐述,并完成了经注的统一,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C.宋以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之所以流行于世,与读书人适应科举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
D.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兴盛,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天下,其根本目的在于推翻前人经学的文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