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父亲头顶那些闪光的石头李汉荣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是远古先民式的,朴素、神秘、好玩,带着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在父亲生前,除了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父亲头顶那些闪光的石头 李汉荣 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是远古先民式的,朴素、神秘、好玩,带着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 在父亲生前,除了和他谈论地上的日常生活,我也曾与他零星聊过天上的事。 我依稀记得父亲仰望星空的情景,依稀记得星光下父亲说过的那些很有意思的话。 仰望星空,并不只是哲人、诗人、伟人以及天文学家的专业,我种庄稼的农民父亲,一生里不仅面朝泥土,一生里也仰望星空。面朝泥土,在土里收获五谷;仰望星空,在天上寄存梦境。依我看,我的父亲同时种着两片土地:在地上种粮,在天上种梦。 父亲说,星星是数不清的石头堆砌在空中,在天上,居住着许多长生不老的天神,就是他们在摆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就像我们在地上修筑各种样式的房子,建造大大小小的城池,天神也在天上把那些石头摆弄成各种样式,修砌成各种城池。天神从古至今扛着石头,东忙西忙,砌这砌那,这里砌条银河,那里码个北斗,这里堆个火星,那里又垒出个天蝎。天神忙个不停,其实也好像并不刻意为了什么,很可能只是为了不让那么宽敞的天白白地空着,就像我们庄稼人,看见空地,就要种点什么,茄子啊,葫芦啊,韭菜啊,就是一截田埂埂也舍不得空着,也要种上几窝蚕豆或一架丝瓜。这么说来,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啦。 太阳可能是一个燃烧的大石头,温度很高,烧成了火球,天神是安排它照料地上的虫虫鸟鸟、花花草草、人人物物的,若是总那么烧着,会很快烧化的,天神就在每天的结尾将它投进海里降降温,第二天早晨又开始点火燃烧。据父亲估计,太阳这个烧着的火球——他也把它叫作火石——还能燃烧九千年到一万年左右。一万年以后,这颗火石熄灭了咋办?我这样问父亲的时候,父亲皱了皱眉头,有些忧心,但很快笑了,说:“天大由天,天到时会有办法的。他劝我也不要为此操心,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 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他总是把月亮称作月亮爷爷,却把太阳开玩笑地叫作阳婆子,这样说来,似乎月亮反而成了太阳的丈夫,是支配太阳的,就像传统的夫妻关系。按理说,太阳促成了万物和庄稼的生长,作为庄稼人的父亲,对此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但父亲并不以实用主义眼光看待悬在天上的这两样宝贝,他对它们的感情充满了唯美的色彩。在父亲那里,月亮是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我理解,可能因为月亮离人、离土地总是那么亲近,像是家里的一个远房亲戚;月亮总是那么清亮、纯净和友善,没有半点浑浊和险恶,我猜想,善良的父亲在内心里是把月亮当作一个朋友和知己来对待的;在风雨交加、雷霆狂暴的天空,月亮总是保持着不慌不忙、不忧不悲、随遇而安的平和形象,这对在颠簸的命运里挣扎的父亲而言是一种安慰和镇静。在父亲的潜意识里,月亮是一个抬头也见、低头也见的芳邻和榜样。父亲一生尊敬月亮,喜欢月亮,逢年过节总要孝敬月亮。最难忘每到中秋之夜,父亲都要在院场正中摆个方桌,供上月饼、大枣,虔敬地面东而坐,待月、拜月,当月亮升上中天,父亲就将供品抛向空中,撒在铺满月光的地面。我至今记得父亲跪下来向月亮磕头的情景,父亲起伏的身体上,落满了自天而降的透明的月光。父亲向苍穹施礼,苍穹也向父亲馈赠祥光。 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赋予远古先民的特质,增强了父亲形象的厚度,表明父亲不只是自己个人的父亲,而是中华古老民族的大父亲的形象。 | B.父亲眼中的星星是天神忙个不停地堆砌在空中的石头,并认为“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作者将庄稼人父亲与天神相比,既展现了父亲的劳苦人生价值,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 | C.尽管父亲回答不了太阳“这颗火石熄灭了咋办”的问题,但他很快以“笑”化解了自己的“皱眉”和“忧心”,并劝我“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和对儿女的关爱。 | D.作者始终围绕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这一线索,展示他仰望星空的情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他的一生,揭示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哲人智慧、诗人气质、伟人情怀。 | E.文章在追忆父亲的人生中将天上、地下、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饱含哲理的内蕴,人物鲜明的个性及作者浓浓的情思,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联想。 小题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去写“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的相关内容,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尾说,“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写出了父亲的人生与星空的关系。请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所展示的这种“星空与人生”的关系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揭示了父亲的亲和、清亮、纯净、友善和既有梦想,更重现实的不慌不忙、不忧不悲、随遇而安的平和的个性特征。②表现了父亲对自然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敬畏和尊重的心境,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小题3:①现实社会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很少了。相反,人们粗暴地向自然索取,破坏生态环境,肆意地践踏自然,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地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人类与自然处在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②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的忧虑,并急切地期待现实社会中出现更多的像父亲那样敬畏自然、虔诚纯真的人。 小题4:①作者写出了父亲在地上种粮、收获粮食,在天上种梦、寄存梦境的现实与理想追求的人生,揭示了父亲的鲜明个性特征。②如作者的父亲一样,我们的父母、亲友、同学、同事,以及在各种不同的生活、生存空间中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作或学习等活动,同时也都会有自己思慕、追寻、凝视和仰望的星空,有自己的梦想,它构成了我们生命的背景和精神宇宙。随着时空的变化,也许我们中的不少人,用一生的激情和精力,孜孜以求、苦苦眷恋的那个“星空”,会悄然隐去,但我们曾经拥有“星空”,它已成为我们生存和心灵的深远背景和强大磁场,增加了我们的精神钙质,扩大了我们的心灵幅员,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C.“表现了父亲的机智和对子女的关爱”的说法不当。文中的这些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揭示了父亲既是对星空“忧心”的理想主义者,但更是一个“劝我”“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的现实主义者,在梦想与现实面前,父亲是一个更加务实的朴素的农民形象。D.“揭示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哲人智慧、诗人气质、伟人情怀”说法不合文意。本文揭示的父亲是一个既有梦想,更重现实的不慌不忙、不忧不悲、随遇而安的平和形象,原文中用哲人、诗人、伟人与父亲进行比较,是说父亲会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去仰望星空,并不是说他具有这些人的特质。 试题分析: 小题2:略 试题分析: 小题3:对“很少了”即“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很少了”的理解正确,得2分;从“怕”字所体现出的对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忧虑而期待出现更多对自然敬畏、尊重的人的情感理解正确,得2分,共4分。 试题分析: 小题4:对原文星空与人生的关系的概括得2分;对生活或现实中的这种星空与人生关系的阐发能言之成理,即星空指什么、人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二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等三个要点说明有序,即可得6分,共8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 |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 | 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借用外来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 B.吸收外来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 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 小题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张叔夏西游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垂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偃蹇。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焉。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垂及强壮,丧其行资丧:失去 | B.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适:合适 | C.迨其途穷境变迨:等到 | D.因次第其辞以为别辞:辞别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张叔夏“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 ②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 ③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 ④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 ⑤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 ⑥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记述了张叔夏少年时代家境富足时的翩翩风度和中年漂泊潦倒、怀才不遇的境遇,重点叙写了酒中高歌、令人忘怀穷达的豪情。 | B.张叔夏的家世显赫,他的高祖、曾祖是当时的豪门大户,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都曾依附于张家,没想到张叔夏失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没有帮助他。 | C.作者记叙了与张叔夏三次相遇的情景,对他的文采精华,“风神散朗”,其乐府词的“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 D.在这篇赠序中,作者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怀才不遇的探切同情,并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赞赏。 |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4分) (2)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2分) (3)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划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以所宝者异也。”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天姿 刘醒龙 (1)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2)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3)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拂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4)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5)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6)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7)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8)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9)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 (10)红叶一片,唯写天姿! (201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有关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 | 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小题2:第(3)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其两种结合原文语句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远古图腾 李泽厚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状、球状……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穿孔的狐或獾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均匀、光滑等)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上述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所以,如同欧洲洞穴壁画作为原始的审美艺术,本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一样;山顶洞人的所谓“装饰”和运用红色,也并非为审美而制作。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及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也许,只有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帮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面目。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的。 | B.两者产生的时间相距遥远,因而前者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后者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 C.两者似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 D.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等萌芽在内的上层建筑。 | 小题2:下列对山顶洞人“染红穿戴、撒抹红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对于他们甚至连同动物都一样能引起生理的刺激作用,但对他们却还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 | B.这标志着他们拥有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的开始,而不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 | C.红色赋予当时的原始人群不仅仅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意义。 | D.这种行为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观念性的想象和理解,表明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就算真正开始了。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七十年代河姆渡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中国史前文化的秘密被揭开,近八千年前的文明已初显。 | B.山顶洞人制造的石器很均匀、规整,而且还能打磨骨器,自觉加工“装饰品”,表明他们追求精致,爱好红色。 | C.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红粉,并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质化的活动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 | D.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可能复现,但我们可以凭借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去约略推想其面目。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